《核工业质量成本管理指南 EJ/T699-2007》

《核工业质量成本管理指南 EJ/T699-2007》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6843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行业标准

核工业质量成本管理指南


Guide on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of nuclear industry

EJ/T 699-2007


发布部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7年05月22日
实施日期:2007年11月01日


前 言


    本标准代替EJ/T 699-1992《核工业质量成本管理指南》。
    本标准与EJ/T 699-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术语和定义所采用的引用文件不同,所列术语和定义有了较大变化;
    ——增加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策划;
    ——修订了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
    ——增加了设置质量成本分析时注意的事项;
    ——增加了数据收集的内容及要求;
    ——增加了降低不合格损失的内容;
    ——增加了质量成本分析结果的应用。
    本标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五〇四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边海、吴婷芳、李民英、王洪彦、田立峰。
    本标准于1992年7月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原则、核算方法、分析和利用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核工业成员单位及成员单位内部各个层次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000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质量成本 quality cost
    为了预防不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要求而发生的费用及没有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发生的费用。

3.2 预防成本 prevention cost
    为了预防产品质量不能满足顾客满意的质量要求而发生的费用。

3.3 鉴定成本 appraisal cost
    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

3.4 内部故障成本 internal failure cost
    产品交付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发生的费用。

3.5 外部故障成本 external failure cost
    产品交付后因不能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

3.6 不良质量成本 poor quality cost
    发现和纠正有缺陷的工作的成本。

4 质量成本管理的策划

4.1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
    组织应认真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其主要目的是:
        a)利用货币语言描述质量问题,并作为内部沟通的工具;
        b)识别组织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寻找改进的机会;
        c)识别顾客存在的不满,提高顾客满意度;
        d)有助于质量目标的制订,使质量目标与经营目标相融。

4.2 质量成本管理的职责
    4.2.1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或其授权人员应负责成本管理的策划和实施,运用质量成本分析的结果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质量成本与质量改进的关系见图1。
    4.2.2 组织应明确各级人员以及各部门/单位在质量成本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并规定质量、财务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接口关系。
    4.2.3 组织应在有关层次和部门设置质量成本管理人员,形成质量成本管理网络。

4.3 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
    4.3.1 组织应对过程进行识别、评审和确认。必要时,进行再识别工作。确定开展质量成本活动的领域,并将策划结果形成文件。文件内容至少应包括:
        a)范围;
        b)科目;
        c)职责;
        d)接口;
        e)收集渠道和方式;
        f)报告的周期。
    4.3.2 根据确定的内容,普及数理统计知识,培训骨干队伍,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
    4.3.3 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组织的质量改进。
    4.3.4 评价策划的有效性,改进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4375361_c13fc021a7cb46f7bef6b09991b30256.jpg

图1 质量成本与质量改进

5 质量成本的科目


5.1 科目设置
    科目设置应注意:
        a)选定开展质量成本活动的范围,通过充分沟通确定具体科目;
        b)科目确定应尽可能细化,便于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利于确定改进方向;
        c)尽可能考虑习以为常(实际存在但没有意识到)的不良质量成本。

5.2 质量成本的分类
    5.2.1 一般可分为:
        a)预防成本;
        b)鉴定成本;
        c)内部故障成本;
        d)外部故障成本;
        e)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5.2.2 按形成过程可分为:
        a)设计质量成本;
        b)试制试验质量成本;
        c)采购质量成本;
        d)制造质量成本;
        e)销售服务质量成本。
    5.2.3 组织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质量成本科目,参见附录A。

6 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核算及分析

6.1 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核算
    6.1.1 组织应建立核算制度,明确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周期和核算程序等。对质量成本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核算和经济分析,并形成质量成本报表报送有关领导和质量部门,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找到持续改进的机会和方向。
    6.1.2 组织应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计算。应注意:
        a)数据的收集应根据确定的科目设置来收集(包括经过初步分析确定的数据);
        b)确定数据收集的渠道、接口,确定数据的收集方法;
        c)采用统计核算法、会计核算法或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结合的方法;
        d)数据收集时不宜过度追求数据的精确性,收集的数据应便于分析;
        e)利用计算机软件实行数据处理,便于质量成本数据分析、控制和查询。
    6.1.3 组织应指定专人负责质量成本的收集和核算工作。
    6.1.4 记录发生的质量成本,对每一笔费用指定所属科目。
    6.1.5 应按照5.2确定的科目进行数据汇总,生成汇总表分类帐,形式一般有:
        a)根据产品、过程、缺陷类型或其他可能的形式汇总;
        b)根据组织的部门汇总;
        c)根据不良质量成本的类别汇总;
        d)根据时间汇总。

6.2 质量成本的分析
    6.2.1 质量成本分析的目的
        质量成本分析的目的是:
            a)评价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b)了解产品质量的变动程度和变化趋势;
            c)发现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和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
            d)评价质量改进项目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e)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f)为编制质量计划和进行质量决策提供依据。
    6.2.2 确立质量成本的比较基准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基准:
            a)直接工时;
            b)直接工资;
            c)标准生产成本;
            d)增值额;
            e)销售额;
            f)产品单位成本。

    6.2.3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6.2.3.1 质量成本总额分析包括:
            a)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差异分析;
            b)与利润的比例分析;
            c)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分析;
            d)质量成本的趋势分析;
            e)与产值的比例分析;
            f)与组织的有关经济指标相关的指标分析。
        6.2.3.2 质量成本构成分析包括:
            a)各科目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差异分析;
            b)各科目的趋势分析;
            c)各科目在质量成本总额中的结构比例分析;
            d)内、外部损失与鉴定成本的比例分析;
            e)相关指标分析。
        6.2.3.3 当计划期内质量成本发生异常时,应选择下列质量成本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销售收入质量成本率=总质量成本÷销售收入;
            ——生产成本质量损失率=内部故障成本÷生产成本;
            ——损益质量损失率=(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利润(或亏损)。
        6.2.3.4 应开展质量成本趋势分析。在积累一定质量成本数据的基础上,对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总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各科目、质量成本构成指标或相关指标进行连续的观察和分析,从总体上动态地直观地分析质量状况,发现薄弱环节和偏差趋势,预测质量成本管理的效果。
        6.2.3.5 进行质量成本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6.2.3.6 进行典型事件分析。

    6.2.4 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
        6.2.4.1 质量成本分层次排列图分析法
            将质量成本按照划分类别分层划分,使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责任区域,提出降低质量成本的主要对象。划分类别一般为:
                a)质量成本项目;
                b)产品或零部件;
                c)单位或部门;
                d)缺陷类型或缺陷原因等。
        6.2.4.2 质量成本灵敏度方法
            通过计算在一定时间内的投入和产出的变化比值,分析质量成本变化或特定的质量改进效果,见公式(1):

4375362_71880ecc15f34939bf01872a1a498cca.jpg

                式中:
                α——灵敏度;
                △NW——报告期内外损失成本与基准期相应值差值;
                △YJ——报告期预防和鉴定成本之和与基准期相应差值。
         6.2.4.3 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例如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6.2.5 质量成本分析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事项包括:
            a)质量成本数据应尽可能量化、准确;
            b)应注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费用;
            c)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7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的应用

7.1 质量成本报告
    7.1.1 组织为了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应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立质量成本的目标,提出质量成本报告。
    7.1.2 质量成本报告的内容包括:
        a)依据质量成本统计、核算结果,进行质量成本水平分析和对比分析;
        b)分析影响质量成本的关键因素,确定质量改进项目,寻找改进机会,制定改进措施;
        c)质量改进项目经济性的分析和评价;
        d)确定下一个时期的质量成本目标;
        e)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7.1.3 质量成本报告周期应与策划安排相一致。
    7.1.4 质量成本报告的形式可采用图表式、报表式、陈述式,或三者相结合的方式。

7.2 质量成本的应用
    7.2.1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应用于过程能力改进。
    7.2.2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应用于作为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完善质量责任制。
    7.2.3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内容和质量改进以及开展降低不合格损失活动(详见第8章)的依据。
    7.2.4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应作为决策层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7.2.5 质量成本分析结果应作为发现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依据。

8 降低不合格的损失

8.1 组织应结合各自技术和管理特点,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和评价,开展降低不合格损失的活动。

8.2 不合格损失的种类包括:
    a)产品的不合格;
    b)过程的不合格。

8.3 降低不合格损失的程序为:
    a)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定降低不合格损失的计划;
    b)实施降低不合格损失的计划;
    c)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8.4 降低不合格损失的活动可包括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技术攻关、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

9 质量成本管理效果评价

9.1 组织应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9.2 质量成本管理有效性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质量成本目标实施情况;
    b)降低不合格损失的情况;
    c)过程能力的改进情况;
    d)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e)员工质量意识的提高。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质量成本科目明细

A.1 预防成本
    A.1.1 质量策划
        为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及质量计划、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所支付的费用。
    A.1.2 新产品评审
        新产品的可靠性工程以及其他的质量相关的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A.1.3 过程计划
        过程能力研究,检验计划,以及其他的与制造和服务过程有关的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A.1.4 过程控制
        为确定过程状态(非产品的可接收性)的过程中检验和试验所支付的费用。
    A.1.5 质量审核
        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产品质量等各项活动的评价所支付的费用。
    A.1.6 供方质量评价
        在选定供方前对供方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或在合同期间对供方质量活动的审核,以及其他的与供方有关的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A.1.7 培训费
        组织人员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所支付的培训费、资料费以及效果评价等费用。

A.2 鉴定成本
    A.2.1 进货检验和试验
        对采购产品质量,如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的进厂检验和试验所支付的费用。
    A.2.2 过程检验和试验
        对过程的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所支付的费用。
    A.2.3 最终检验和试验
        对产品的可接受性进行的符合性检验和试验所支付的费用。
    A.2.4 文件评审
        对发给顾客的各种书类文件的检查核对所支付的费用。
    A.2.5 质量检验部门办公费
        开展日常检验工作所支付的办公费用。
    A.2.6 试验设备的维护费
        试验设备、检验工具、计量仪表的日常维护、校验所支付的费用。
    A.2.7 对存货的评价
        对库存产品是否降级进行的检验和试验所支付的费用。

A.3 内部故障成本
    A.3.1 废品损失
        不能修复或不能经济地修复有缺陷的产品所发生的费用。
    A.3.2 返工或返修损失
        对有形产品的缺陷和服务类产品的差错进行的纠正所发生的费用。
    A.3.3 丢失或遗漏的信息
        重新获取本应掌握的信息所发生的费用。
    A.3.4 故障分析
        分析不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并确定原因所支付的费用。
    A.3.5 来自供方的废品和返工
        由于供方的不合格产品而造成的废品和返工,包括为了解决供方的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成本。
    A.3.6 复验
        对经过返工或其他修正的产品进行再次的检查和检验。
    A.3.7 过程的变更
        为纠正不合格而对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进行的修正。
    A.3.8 硬件的再设计
        为纠正不合格而对硬件设计的变更。
    A.3.9 软件的再设计
        为纠正不合格而对软件设计的变更。
    A.3.10 支持性活动中的废品
        辅助活动中产生的次品所造成的损失。
    A.3.11 降级
        产品质量达不到原有质量而降低等级所造成的损失。
    A.3.12 设备的意外停工
        由于设备的故障导致的过程能力损失所发生的费用。
    A.3.13 库存损耗
        由于实际的库存量和记录的量的差异导致的损失。
    A.3.14 非增值性的活动
        冗余的操作、选别检验及其他的非增值性活动。
    A.3.15 过程损失
        产品形成过程中参数未达到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如运行故障。

A.4 外部故障成本
    A.4.1 担保费用
        在保证期内更换和修理产品所发生的成本。
    A.4.2 投诉费用
        调查和解决因缺陷产品或不当安装所导致的投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仲裁检验、诉讼费。
    A.4.3 退货
        与接收和更换从现场回收的缺陷产品有关的费用。
    A.4.4 降价损失
        对顾客收到的不合规格或合格但不适用的产品作出降低而发生的费用。
    A.4.5 处罚
        因不良质量而受到的罚款。
    A.4.6 支持性活动的收入损失
        未能从某些顾客收到应收的费用。

A.5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A.5.1 质量保证措施费
        应顾客的特殊要求而增加的管理费用。
    A.5.2 产品质量证实试验费
        为向顾客提供产品质量受控证据进行质量证实试验所支付的费用。
    A.5.3 评定费
        应顾客的特殊要求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所支付的费用。
    A.5.4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费
        需要证实组织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宜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而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后监督检查所支付的费用。
    A.5.5 监督抽查费
        国家和地方依法对产品实物质量进行监督抽查所支付的费用。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