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806-2020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弯折性能试验方法

GB/T 38806-2020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弯折性能试验方法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M
标准类别:建筑标准
资源ID:4269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8806-2020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弯折性能试验方法简介:

GB/T 38806-2020《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弯折性能试验方法》是中国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金属薄板和薄带*弯折性能试验*详细方法。薄板和薄带*弯折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力弯曲时,抵抗变形和破裂*能力,这通常用于评估金属材料*塑性和韧性。

以下是该标准*一些关键点: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厚度小于或等于3***金属薄板和薄带,如钢板、带钢、箔等。

2. 试验方法:试验通常包括弯曲试验,包括正弯、反弯和侧弯等,通过测量弯曲角度、弯曲线度、最大弯曲半径等参数来评估材料*弯曲性能。

3. 试验设备:需要使用具有足够精度和可调节弯折角度*试验设备。

4. 试验条件:通常在室温下进行,要求试样表面清洁,无裂纹、折叠、划痕等缺陷。

5. 数据处理:试验结果通常以屈服强度、弯曲极限强度、最大弯曲半径等参数表示,用于评价材料*弯曲性能。

请注意,具体*试验步骤和要求可能因标准*具体条款而有所不同,因此在执行试验时,应参照标准*详细内容进行操作。

GB/T 38806-2020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弯折性能试验方法部分内容预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符号和说明 试验原理 试样 模具 试验机 试验程序 试验结果评定 试验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测定极限弯曲角度.*方法

GB/T38806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万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 检验中心、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方健、张建伟、董薪、黄星、朱兴江、侯慧宁

NB/T 32037-2017 光伏发电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档案整理规范GB/T388062020

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 弯折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薄板和薄带弯折性能试验方法*术语和定义、原理、试样、模具、试验机、试验程 序、试验结果评定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0.30**~4.00***金属薄板和薄带*弯折性能试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应用是必不可少*。凡是注日期*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825.2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 第2部分:通用试验规程 GB/T15825.5金属薄板成形性能与试验方法 第5部分:弯曲试验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弯曲失效bendingfailure 板材变形区外侧表面产生裂纹或显著凹陷。 3.2 弯折性能bendingand foldingproper*ies 反映金属板材在三点弯曲加载条件下*冷加工塑性。 注1:弯折性能包括最小弯曲半径与极限弯曲角度两种指标。 注2:通常情况下把小于180°弯曲失效*试验称为弯曲试验,测量板材*极限弯曲角度,把180°U形弯折称为弯 折试验,测量板材*最小弯曲半径

本标准使用*符号和说明见表1。

表 1 符号和说明

GB/T38806—2020

采用三点弯曲加载方式测试板材*弯折性能,包括使用规定底部弧面半径*压头,将试样弯曲 则量小于180°弯曲试验时*极限弯曲角度,以及使用不同底部弧面半径*压头与垫模,将试样18 斤至失效,测量最小弯曲半径,见图1和图2

小于180°弯曲试验原理

有垫模(或有压头)180弯

D)无垫模180弯折

图2180弯折试验原理图

6.1一般采用矩形试样,其宽度应大于10倍板材公称厚度,且不应小于20**。长度应保证试样可弯 成“V”形或“U”形。 5.2推荐采用试样*尺寸如下,如相关方协商一致,也可采用其他尺寸*试样,但需在报告中注明: 一180°弯折试样:宽度50**,长度150***条形试样; 一小于180°弯曲试样:宽度60**,长度60***正方形试样。 6.3应按产品标准要求取样,如无其他要求,试样长度方向应垂直于轧制方向。

6.1一般采用矩形试样,其宽度应大于10倍板材公称厚度,且不应小于20**。长度应保证试样可弯 成“V"形或“U"形。

6.2推荐采用试样*尺寸如下,如相关方协商一致,也可采用其他尺寸*试样,但需在报告中注明: 一180°弯折试样:宽度50**,长度150***条形试样; 一小于180°弯曲试样:宽度60**,长度60***正方形试样。 6.3应按产品标准要求取样,如无其他要求,试样长度方向应垂直于轧制方向。 注:试样边缘部位毛刺会导致边部异常开裂影响试验结果, 6.4如相关方协商一致,也可对试样进行预处理,如预拉伸,并在报告中注明

7.1模具应符合GB/T15825.2*规定,其中压头、支辊和垫模*宽度均应大于试样宽度。 7.2压头底部弧面半径r(图1),原则上以每间隔0.1**为一级规格,制造公差为士0.01**。推荐 采用表2所列*压头规格

GB/T38806—2020

7.3受材料刚度影响,压头可加工为平型压头与斜面压头两种,见图3。平型压头*厚度*是压头底 部弧面半径r,*2倍,而斜面压头厚度*,是压头底部弧面半径r*数倍。如图3所示。 注:根据经验,当r大于2.4**时可采用平型压头。 7.4180°弯折所用*垫模厚度**[图2a)],原则上以每间隔0.2**为一级规格,制造公差范围 土0.01**。垫模*一端应加工弧面,垫模底部(端部)*弧面半径r应当是垫模厚度***二分之一 推荐根据表2所列*压头底部弧面半径值增大一倍作为垫模厚度,即*.2rp。 7.5支辊两端应使用低摩擦轴承固定。 7.6180°弯折试验时支辊半径rd为10**;小于180°弯曲试验时支辊半径rd为15**。推荐支辊设 计成半径为*可转动圆柱体

图3两种不同类型*压头

8.1试验机应具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加载机构。试验机轴向位移测量机构,其准确度至少为土1% 8.2试验机压头基座应能上下垂直移动,两侧支辊应能水平相对开启与闭合移动。压头基座与两侧支 辊移动时应连续平滑无跳跃。压头基座位移速度应能在5**/*in~10o**/*in范围内调节。 8.3在工作行程内,压头底边应与试样表面平行,且压头与支辊中心*偏差不大于0.05**。 8.4试验机应能对试样准确定位。 8.5试验机应能连续调整支辊间距L(图1),并在调整后能够锁紧,以保证L在试验过程中不发生 变化。 注:根据经验,进行小于180°*高强钢板弯曲试验时,两侧支辑辊所受*水平侧向力可达到70kN。推荐支辊间安装 位移测量装置,测量精度至少为0.01**,便于监控试验过程中支辊间距不发生变化, 8.6试验机*两侧支辑应有平行作用面.相向移动时可对180°弯折试样提供压向载荷

GB/T388062020

GB/T388062020

9.1.1通常在10℃~35℃温度环境下进行试验。对温度有严格要求*试验,应在23℃土5℃范围内 进行。 9.1.2试验前应对压头、垫模、支辊等试验装置进行检查、清洁与润滑

9.2.1应逐个测量试样厚度,并按试样正反面分组编号,同时记录试样实测厚度厚度精确至0.01**。 9.2.2根据试样厚度及弯折试验所要求测定*指标,如180°弯折试验测定最小弯曲半径r*in,或小于 80°弯曲试验测定极限弯曲角度*ax,调整支辊间距并锁紧,将试样放置在支棍间,试样与压头接触* 下表面边缘部分不应有毛刺。 9.2.3测定极限弯曲角度0*ax:若无特殊约定,采用图1所示方法,根据表3选择合适*压头,并根据式 1)或式(2)设置对应*支辊间距L对试样进行小于180°*弯曲试验: 钢

式中: k,=0.50**。 b)铝或镁合金:

将试样放置在支辊上,调节压头缓慢望 压人速度应控制在5**/*in~50**/*in, 推荐采用20**/*in*速度、并实时记录试验过程中*力值变化。当试样变形区外侧出现裂纹时,此 时压头力值下降,根据附录A测定极限弯曲角度*ax

表3测量极限弯曲角度时压头选择

2.4测定最小弯曲半径r*in:采用图2所示方法对试样进行180°弯折试验,根据式(3)确定支车 L

用平型压头时,应根据图1所示对试样进行180°一步法弯折。当采用斜面压头时,需对试样按 进行两步法弯曲,采用一步法或两步法弯曲后,取出试样并检查试样变形区外侧表面在5倍放

BS EN 12735-2-2001铜和铜合金 空调和制冷用无缝圆铜管 第2部分:设备用管子GB/T38806—2020

大镜下是否出现裂纹或显著回陷,见图4: a)第一步进行180°预弯曲。需将试样整体下压并没人两侧支棍形成*间隙中,随后移出压头,并 在试样形成*“U"型间隙中置人对应厚度*垫模,即*=2rp。垫模端部*弧面应与试样预弯 曲形成*弧面贴合; b)第二步解开支棍锁,闭合两侧支辊,对试样连同垫模进行加载,完成两步法试验过程。 9.2.5测定最小弯曲半径时可根据产品协议选择对应压头,若无产品协议可首先选择压头半径为6倍 式样厚度开始试验,180°弯折时试样变形区未失效时应逐级减小压头半径重复试验,直至试样发生弯曲 失效。反之应逐级增大压头半径重复试验,直至试样不发生弯曲失效

10.1有垫模(或有压头)180弯折试验时L图2a)」,按式(4)确定最小弯曲半径r*in *in=rpf+k2 式中: k=o.1 **。 10.2无垫模180°弯折试验时[图2b)],按下述原则确定最小弯曲半径: a)试样变形区外侧表面在5倍放大镜下出现裂纹或显著凹陷时,最小弯曲半径ri=0.1** b)试样变形区外侧表面在5倍放大镜下无裂纹或显著凹陷时,最小弯曲半径r*in=0**。 10.3计算最小相对弯曲半径r*in/*,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注:有协议时,也可采用名义最小弯曲半径,即r*in=rμr(有垫模)或r*in=0(无垫模)。 10.4测定极限弯曲角度*x,应根据附录A*方法,结果保留至整数,并在报告中注明所采用*方法

试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GB/T388062020

GB/T38806—202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测定极限弯曲角度*方法

算得到弯曲角度αDB63∕743-2008 青海省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即极限弯曲角度*x,见图A.2。 注:采用该方式测量*弯曲角度包括弯曲*弹性与塑性部分

最大力时对应*角度即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