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pdf

GBT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49081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pdf简介:

GBT16818-2008 "短程光电测距规范"是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短程光电测距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这份规范主要针对短距离(通常指几百米至几千米)的光电测距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它涵盖的内容可能包括测距仪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数据处理、精度评估、环境适应性等方面。

光电测距是利用光学原理,通过发射、接收并测量光信号的方式来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份规范旨在确保短程光电测距设备的性能稳定、测量精度高,适用于各种工程测量、地理信息、测绘、无人机导航等领域。它为光电测距技术的开发、生产和应用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升测量设备的质量和行业的规范化水平。

GBT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4.1光电测距仪(以下简称测距仪)按测程分为中、短、远程测距仪。测程在3km以内的为短程测距 仪,测程3km~15km的为中程测距仪,测程大于15km的为远程测距仪。按测距仪出厂标称标准差, 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计算,精度分为四级(见表1)

表1测距仪的精度分级

h—测距两端的高差《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维修规范 GB/T 18775-2009》,单位为米(m)

hs8D X10 a

GB/T168182008

测距要求的相对中误差分母的数值。 b)若测距两端点的高差是用等级水准测量测定的,除了考虑所用测距仪的最大俯仰角外 差的大小不受限制

5.3.1检查点位是否稳固,正确安置仪器,量取测距仪高度。保证充足的仪器预热时间,特别是具有恒 温装置的测距仪达到恒温后方可工作。 5.3.2安置反射镜。安置时应精确对中,整平并对准测站。按仪器站的指令操作,及时读取和报告气 象元素和反射镜高度。 5.3.3使用强制对中器或精密光学对中器时,其对中精度应小于0.2mm。使用光学对中器时,其对 中精度应小于1mm。使用对中杆或锤球时,其对中精度应小于2mm。 5.3.4量取测距仪和反射镜高度各两次,读至毫米,各取平均值。 5.3.5严格按照仪器操作程序作业,输人应输入的各种数据,轻轻操作各键,以防破坏正确的安置状态 关保拉仪器

5.3.6测距作业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a)保证仪器周围大气流通良好,避免将仪器置于代表性误差较大的环境中作业(如建筑物、帐篷 内等)。晴天作业时应给测距仪、气象仪表打伞遮阳。 6) 测距仪或反射镜不应在对向太阳的情况下作业。 仪器测距时应暂停无线通话,以免干扰。 d 仪器测距时,应避免有另外的反光体位于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避免有物体在测线上见动,或 人在测线上走动。 仪器安置后,仪器站和反射镜站不应离人,应时刻注意仪器的工作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风 大时,仪器和反射镜要有保护措施,

5.4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

5.4.1距离测量时所用的测距仪主要配件如反射镜、支架、基座应和检定时所用的一致。一般不应 换用。若测距时确有特殊情况,所用配件(反射镜、干湿温度表或气压表)不配套或需要改换,则应在 测距前重新检定仪器常数。对于等外级测距,可更换主要配件,但常数误差应在测量精度允许范 围内。

5.4.2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如表3所示

表3距离测量技术要求

表5垂直角观测方法及测回规定

CB/T 168182008

5.5.2干、湿温度表应稳妥安置在高于测距仪和反射镜并通风良好的迎风处,防止日晒和其他热辐射 的影响。湿球适量加蒸馏水,通风2min后方可读数。读数时扶手应远离温度传感头,面对迎风处,屏 住呼吸,平视快速读取干、湿温度。风力大于三级时要加防风罩。 气压表应稳妥地平置于仪器附近的遮阳处,注意:最后参与计算的温度、气压值应为仪器表示值加

中、短程光电测距的外业记录,按记录载体分为电子记录和手薄记录两种方式,应优先采用电子记 在不适宜电子记录的特殊地区亦可采用手筹记录

距离测量的外业记录应包括:观测日期、观测时间、点名(点号)、往返测号、仪器型号及缩号、仪器 棱镜高、原始距离读数、气象元素读数值、垂直角观测数据等项目。 3电子记录要求 电子记录参照CH/T2004和相关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距离测量的外业记录 号)、往返测号、仪器型号及编 高、镜高、原始距离读数、气象元素读数值、垂直角观测数据等项目、

5.7.3、电子记录要求

电子记录参照CH/T2004和相关技术规范的有关规

5.7.4 手记录要求

5.7.4.1原始观测数据和记录项目,应现场记录在测量手薄上,不能撕毁手算中的任何一页。 5.7.4.2现场记录数字和文字书写应准确、清楚,记错处应整齐划去,在上方另记正确的数字和文字, 不能涂擦。对超限或其他原因划去的成果应注明原因和重测成果所在的页数。书写的文字、符号和计 量单位均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 5.7.4.3在现场距离测量中,每测回要记全数一次,厘米和厘米以下的数值不得更改。米和分米读数 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只能更改一次

5.7.5观测记录的整理和检查

现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薄。检查手等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 各项限差要求。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本规范规定之后,方可进行外业计算。

5.8.1凡超出表4所列限差的观测成果,均应进行重新测量。 5.8.2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读数,然后去掉大小孤立值,再取平均值。重测超限 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若反复超限,应分析原因,改日重测。 5.8.3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若两两分群,该时段应重测;若只有一个孤立值,则重测一测回。重测量 不能过半。否则重测整时段的所有测回。 5.8.4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后,重测单方向的距离,若重测还是超限,重测 往、返两个方向的距离。

6.1各项距离修正值的计算

6.1.1气象修正值按式(5)计算:

式中: AD. 气象修正值,单位为毫米(mm); 7o 仪器气象参考点的群折射率; ni 测量时气象条件下实际群折射率。 中

式(8)和式(9)中 于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湿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P一气压,单位为百拍(hPa); E一—饱和水蒸气压,单位为百帕(hPa); a、b、c系数,其取值如表6所示。

营数修正值按式(13)计算

乘常数修正值按式(14)计算:

6.2测量距离的几何改正

1偏心设站测量的归心修正值按如下公式计算 a)当偏心距离W≤0.3m时.按式(15)计算

一测站的偏心距,单位为米(m); 测站的偏心角,即测站偏心距与观测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 镜站的偏心距,单位为米(m); 0一一镜站的偏心角,即镜站偏心距与观测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 b)当偏距W>0.3m的大偏心观测时,水平距离的计算按式(16)计算

W—观测站的偏心距,单位为米(m); 6——观测站的偏心角,单位为度(); 偏心观测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a)对于3km以内的短距离,用两端点间

离D,首先化算为两端点间的直线弦长D,按式(

对于中、短程距离(D<15km)此项可以忽略,D,~D;再将两点间的直线弦长D。化算到参考椭球 的弦长D,按式(19)计算:

将参考椭球面上的弦长化算为参考椭球面上的弧长,按式(20)计算

.............19

上面各式中椭球高程是以正常高高程代替;正常高高程可以从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中获得。 椭球高程在高等级大地测量中才应用,面在低等级或短程测量中植球高程和正常高高程之问差别可以

CB/T 168182008

a 先将测量距离化算为直线弦长。对于中、短程(<15km)距离,该项改正可忽略,测量距离近 似等于直线弦长。 b)将直线弦长(即斜距)进行倾斜改正,化为水平距离,按式(21)计算

Dm测点P~P,处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Z测点P,处的天顶距,单位为度() H、测点 P. 的正常高高程,单位为米(m)

利用观测天顶距和斜距计算高差按如下公式:

6.2.4利用观测天顶距和斜距计算高差按划

a)单向观测,按式(24)计算:

a)单向观测,按式(24)计算:

b)对向观测,按式(25)计算

Zu—P,到P测点的天顶距,单位为度() Zm——P,到P,测点的天顶距,单位为度() 2.5参者球面上长度D.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长度D.按式(26)计算:

6.2.5参考椭球面上长度D,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长度D.按式(26)计算:

D一一任意高程面上的距离,单位为米(m); H.——该水平距离两端点到任意高程面的高程平均值,单位为米(m);

sin22 +.+....+..+.... 4r

D ...+.+................(23)

公式(28)中 M、N一一分别为测距边中点的子午圈和卯酉圈半径,单位为米(m); e所采用的椭球偏心率;

GB 50260-1996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T 168182008

测距边中点纬度,单位为度() 一测距边的方位角,单位为度()

6.3测量距离的精度评定

U和 m 加常数测定误差,由检定证书给出; nz 相位均匀性误差,由检定证书给出; R 周期误差测定中误差,由检定部门给出; n 对中误差,由采用的对中方式决定(见表3); m 一每一距离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用式(32)计算:

表7气象代表性误差经验取值表

瓦象代表性误差经验取值表 单位为登

6.3.2对向观测距离的精度评定

a)一次测量的中误差《技术制图 比例 GB 14690-1993》,按式(33)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