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

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49234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简介:

"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 是一份由中国陕西省地方标准局发布的技术规范文档。这个标准的名称中,“DB61T”代表陕西省的地方标准,“1287-2019”是该标准的编号,发布年份为2019年。"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则是该文档的核心内容,它详细规定了在运营中的公路边坡和可能发生滑坡区域的监测方法、技术要求、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标准。这份规范对于公路建设与维护、地质灾害预防、交通安全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旨在保障公路的稳定和行车安全。

DB61T 1287-2019 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DB61/T12872019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一般规定 监测工作.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边(滑)坡监测项目选择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变形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JTST 274-1-2011 水运工程数学试验研究参考定额DB61/T 12872019

DB61/T12872019

公路边(滑)坡口监测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运营公路边(滑)坡的地表、深部、 挡结秘物的移, 以及地下永和降函革的监测 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运营高速、一级公路边(滑) 坡的监测技术工作,其他等级公路参照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 GB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CH/T2009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DZ/T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SL21降水量观测规范 SL183地下水监测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运营公路边(滑)坡slope(landslide)onoperatedhighway 公路运营阶段路基两侧的边(滑)坡,一般经过各类工程处治。 3.2 时域反射技术timedomainreflectometry(TDR) 利用检测水平和垂直埋置同轴电缆的断点(或受力变形点)位置得到相对位移的部位和大小的技术 3.3 光时域反射技术opticaltimedomainreflectometry(oTDR) 利用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原理检测通信光纤的断点位置的技术。

GPS实时动态测量realtimekinematic(RT

DB61/T 12872019

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

4.1.1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对象应为公路运营形成潜在危险的边(滑)坡,监测范围应 域和存在滑坡隐患的区域

4.1.1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对象应为公路运营形成潜在危险的边(滑)坡,监测范围应为变形 或和存在滑坡隐惠的区域。 4.1.2监测方法的选取和方案结合运营公路边(滑)坡的类型、所处位置,以及运营公路的等级综合 确定。 .1.3 边(滑)坡监测站点布设之前,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内容: a 任务来源、监测的必要性、监测对象的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 b 监测设计书编制的规范、资料依据; C 边(滑)坡的特征成因和稳定性分析的主要成果、监测的精度要求、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 选定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 e 变形破坏或活动判据的预报方案; f 监测经费预算、信息反馈制度, 14 选用的监测仪器设务应适应环境条件、性能稳定可 便王维护

工作程序具体要求如下: 接受委托,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b) 制定监测方案,报委托方认可,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监测方案需要召开专家会论证 C 布置监测点;监测设备调试、标定、运行和验收: d) 现场监测,数据采集,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e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f)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

工作程序具体要求如下: a)接受委托,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制定监测方案,报委托方认可,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监测方案需要召开专家会论证; c)布置监测点;监测设备调试、标定、运行和验收: d)现场监测,数据采集,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e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f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

主要监测项目见表1,监测项目选择根据其安全等级(附录A)及边(滑)坡的实际情况综合 其中,各常见地表位移监测方法的选用参考附录B。

DB61/T12872019

1长 期、在线监测 5.1.3安全等级为二级的边坡,可建立地表和深部位移相结合的监测网,定期监测。 5.1.4安全等级为三级的边坡,对主要敏感指标可建立简易监测点,定期监测。 5.1.5 一级和有条件的二级边坡应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监测内容和频率随受力和变形的发展进行动 态调整。 5.1.6有条件时,应建立运营公路边(滑)坡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为各种复杂的工程及时有效提供 决策预警信息

5.2.4简易测量法具体要求如下!

a)监测方式主要有设桩法和设标尺法: 1 设桩法:在边坡变形隆起或大裂缝两侧跟据其走向和长度设不少于2组观测桩,定期测量 每对桩的距离和高差。短期观测时观测桩可采用木桩或钢钎,长期观测时可采用素混凝土 或钢筋混凝土墩,并在墩顶面设置观测中心点。当隆起(裂缝)的变形较小时,可采用钢 尺、游标卡尺等工具进行人工量测; 2 设标尺法:与设桩观测相似,将做好的标尺固定在观测桩上,定期观测标尺上的水平和垂 直数据。 简易测量法的观测周期应根据隆起(裂缝)变化速率确定,变形初期可每10d观测一次,基本 稳定后每30d观测一次。

设备选用和工作要求应符合GB12898、GB50026、DZ/T0221的相应规定。

DB61/T12872019

a)GPS接收机应选择双频及以上,标称精度≤(3mm+D×10),其基本技术要求和操作应符合CH/T 2009的要求; b 运营公路边(滑)坡现场监测时,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设立永久性固定参考站,作为变形监测的基准点,并建立实时监控中心; 2) 固定参考站应设立在变形区之外,或受变形影响较小的地势较高区域,上部天空应开阔, 无高度角超过10°的障碍物; 3) 观测站的接收天线应永久设置在监测体的变形观测点上,并采取保护措施。接收天线的周 围应无高度角超过10°的障碍物。变形观测点的数目应根据监测项目和监测体结构布设, 优先采用现场解算; 4 固定参考站和观测站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大功率无线电通信工具; 6) 固定参考站和观测站应与数据处理分析系统通过通信网络进行连通,并应保证数据实时传 输,

5.2.7TDR监测法具体要求如下:

a TDR监测法是一种新型的地表和深部位移定性监测方法,每条测线长度建议不超过150m; b) TDR监测仪器进场安装及监测作业时应做好防雷工作; C TDR用于滑坡监测时,将同轴电缆水平(监测地表错位位移)或者竖向(监测深部位移)埋入 监测钻孔内,利用同轴电缆中发射的脉冲信号推算出该位置所处地层的形变位移量; d TDR用于滑坡监测前,应针对不同规格的同轴电缆进行试验,建立测试指标与变形量的关系。 5.2.8 OTDR监测法具体要求如下: a OTDR边坡监测告警系统是在边坡体上预先埋置多路分布式光纤,每一路设置多规格光纤对应 不同的变形等级; OTDR用于滑坡监测前,应针对不同规格的光纤进行试验,建立每组光纤断裂与变形量的关系。

5.3.1主要监测深部水平位移,可采用滑动测斜仪或固定式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也可用于仅安装在 坡度较陡DB33∕T 1137-2017 建筑反射隔热涂料应用技术规程,无法安装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边(滑)坡表面。

5.3.3滑动测斜仪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测斜仪宜采用能连续进行多点测量的滑动式仪器; 6 监测点钻孔位置应布设在边坡滑动区关键部位,并可对局部滑动和可能具有的多层滑动面进行 观测,其测斜管埋设深度应在潜在滑动面下5m~10m; C 埋测斜管时应采用地质钻机成孔,将分段测斜管连接放入孔内,将测斜管吊入孔内时应使十字 形槽口对准观测的水平位移方向。管底端应装底盖、测斜管连接部分及底盖处应密封处理; d 测斜管埋好后应停留一周时间,使测斜管与边坡岩土体固结为整体。 5.3.4 固定式测斜仪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a 首先采用钻具定位开孔,成孔偏斜度小于1°,必要时可以采用套管成孔; 首根导管底部采用塑料板封死,用芯模将两管槽对准,涂抹粘结剂后,将导管理至预定深度, 校正导向槽的方向后,在导管与钻孔壁之间用水泥砂浆填充; 测斜管理设完成之后对测斜管进行检查。 5.3.5活动式测斜仪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则斜仪监测具体要求如下

a)使用垂直活动测斜仪探头,控制电缆,滑轮装置和读数仪来观测测斜管的变形:

DB61/T 12872019

b)第一次观测建立测斜管位移的初始断面后线 侧向偏移的变化量,显示出地层所发 生的运动位移 c)绘制偏移的变化量得到断面位移 深度,方向和速率。

GB∕T 13332-2008 土方机械 液压挖掘机和挖掘装载机 挖掘力的测定方法5.4支挡结构位移监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