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9264.2-2013》

《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9264.2-2013》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3727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


第2部分:试验方法


Pressboard and presspaper for electrical purposes—
Part 2:Methods of test


GB/T 19264.2-2013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9日
实施日期:2013年12月02日


前 言


    GB/T 19264《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由下列部分组成:
    ——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第2部分:试验方法;
    ——第3部分:压纸板;
    ……
    本部分为GB/T 19264的第2部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EC 60641-2:2004《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 第2部分:试验方法》。
    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相比存在少量的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用垂直单线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为便于使用,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IEC 60641-2:2004的前言和引言;
    ——用小数点符号“.”代替小数点符号“,”;
    ——用“mL”代替“cm3”;
    ——用“℃”代替“K”;
    ——用“d”代替“s”表示厚度。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1)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
                    泰州新源电工器材有限公司
                    湖南广信电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阎雪梅 马林泉 罗传勇 宣白云 郑小玲 温胜华 杨水英

1 范 围


    GB/T 19264的本部分规定了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的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由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电气用压纸板和薄纸板。
    本部分不适用于由粘结剂粘合的层合纸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55-2002 纸和纸板撕裂度的测定(eqv ISO 1974:1990)
    GB/T 462-2008 纸、纸板和纸浆 分析试样水分的测定(ISO 287:1985,ISO 638:1978,MOD)
    GB/T 742-2008 造纸原料、纸浆、纸和纸板灰分的测定(ISO 2144:1997,MOD)
    GB/T 1408.1-2006 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 第1部分:工频下试验(IEC 60243-1:1998,IDT)
    GB/T 5591.2-2002 电气绝缘用柔软复合材料 第2部分:试验方法(IEC 60626-2:1995,MOD)
    GB/T 5654-2007 液体绝缘材料 工频相对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和体积电阻率的试验(IEC 60247:2004,IDT)
    GB/T 12914-2008 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ISO 1924-1:1992,ISO 1924-2:1994,MOD)
    GB/T 20628.2-2006 电气用纤维素纸 第2部分:试验方法(IEC 60554-2:2001,MOD)
    ISO 534:1988 纸和纸板 厚度、表观容积密度或表观薄片密度的测定(Paper and board—Determination of thickness and apparent bulk density or apparent sheet density)
    IEC 60296:2003 电工流体 变压器及开关用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Fluids for electrotechnical applications—Unused mineral insulating oils for transformers and switchgear)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试样 specimen
    在选定单元中抽取的薄片或卷中切割出规定尺寸的矩形纸或板。

3.2
    试片 test piece
    一些用于按试验方法进行每一次测定的纸或板。
    注:试片可取自一个试样;在某些情况下,试片可能是试样本身。

4 有关试验的总体说明


4.1 条件处理
    a) 对于厚度<0.5mm的纸板:除非另有规定,切割出的试样应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5)%的环境中条件处理不少于16h。试片应取自试样且在该环境中进行试验。
    b) 对于厚度≥0.5mm的纸板:除非另有规定,切割出的试样应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50±5)%的环境中条件处理不少于16h。试片应取自试样且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40%~60%的环境中进行试验。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试样应在23℃±2℃、相对湿度为(50±5)%环境中条件处理至水分含量达到5.5%~8%。条件处理前试样应在70℃±5℃下干燥足够的时间,以确保条件处理后试样的质量得以增加。

4.2 干燥处理
    除非另有规定,应采用下述干燥步骤。
    在温度为105℃±5℃的通风烘箱中干燥试片。
    最短干燥时间t(h)与厚度d(mm)的对应关系见表1:

4642829_bb6bceb109b14d21b8acdded818b7a11.jpg


4.3 公差
    在未规定试片尺寸公差的情况下,默认这些尺寸取值至毫米。

4.4 试验结果
    一般情况下,报告中值作为试验结果。若相关方同意,也可报告平均值,但应在试验报告中注明。

5 厚 度


5.1 总则
    对定量小于224g/㎡的材料,采用ISO 534:1988中所述的步骤,对定量大于或等于224g/㎡的材料,采用下述步骤。

5.2 试验仪器
    5.2.1 一般说明
        应使用5.2.2、5.2.3、5.2.4所述试验仪器中的一种。
        注: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应当使用5.2.3中所述的试验仪器。
    5.2.2 螺旋型测微计
        外螺旋型测微计,其测定面的直径为6mm~8mm,两测定面的平面度应在0.001mm以内,平行度应在0.003mm以内。螺杆的螺距应为0.5mm,刻度应是50等分后的0.01mm,允许估读到0.002mm。施加在试片上的压力为0.1MPa~0.3MPa。
        注:对于薄且软的纸板(例如,1mm厚B.5.1型纸板),由测微计的压力导致的误差可达到测定值的2%。
    5.2.3 静重测微计
        静重表盘型测微计,其具有两个磨光且互相重合的同心圆测量面,其平面度在0.001mm以内,平行度在0.003mm以内,上测量面直径应为6mm~8mm,下测量面应大于上测量面,上测量面应沿垂直于两测量面的轴移动,表盘上的刻度应可直接读出0.002mm。测微计的框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在既不与静重块接触也不与压脚轴接触的情况下,表盘外壳承受一个15N的力时架子产生的形变在测微计表盘上的指示值不超过0.002mm。施加在试片上的压力应为0.1MPa~0.3MPa。
    5.2.4 指示表式测微计
        作为5.2.2的替代者,可使用具有以下特征的指示表式测微计:
        ——上测量面直径:14.3mm±0.5mm;
        ——下测量面直径:大于上测量面直径;
        ——施加在试片上的压力:0.055MPa±0.005MPa;
        ——两测量面的平行度应在0.005mm或者1%之内。
        注:此仪器记录的数值可能略不同于其他两种仪器记录的数值。

5.3 校正量规
    标正量规,用于校对仪器,应准确至标称厚度的±0.001mm以内。仪器显示的厚度与量块之间的差值不应超过0.005mm。

5.4 试验步骤
    在离边缘不少于20mm处使用5.2中所述任一仪器测定收货状态下压纸板或薄纸板的厚度。
    对于压纸板,应测定8次,每条边各两次。对成卷的薄纸板,应按GB/T 20628.2-2006中5.1的规定测定。当沿横向测定厚度时,每米宽应测定5点。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沿材料的横向切下一段宽40mm的整幅小条,在小条8等分处将其切成8个试片,每个试片长度不小于40mm。按4.1的要求对试片进行条件处理,并使用5.2.2所述仪器在每个试片的中心点附近测定每个试样的厚度。

5.5 试验结果
    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并报告最大值和最小值。

6 表观密度


    试验应在3个经条件处理后的试片上进行,3个试片各做一次测定。
    采用面积不小于100mm²的矩形试片,测定其质量,并准确至试片质量1/104
    在离各边角不少于12mm处对每个试片的长度和宽度各做两次测定,准确至0.1mm。
    通过按5.4的规定进行8次测量测定试片的厚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用g/cm³表示表观密度ρ(质量与体积之比),按式(1)计算:

ρ=[m/(d×l×w)]×10³ …………………………(1)


    式中:
    ρ——表观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³);
    m——质量,单位为克(g);
    d——8次厚度测定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l——2次长度测定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w——2次宽度测定的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
    报告所有3个计算值,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7 拉伸强度和伸长率

7.1 原理
    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测定从材料纵横两个方向上切下的15mm×250mm的试片发生破坏时所需的拉力。
    以MPa表示的拉伸强度按式(2)计算:

σ=F/w×d ………………………(2)


    式中:
    σ——拉伸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F——拉力,单位为牛顿(N);
    w——试片宽度,单位为毫米(mm);
    d——试片厚度,单位为毫米(mm)。

7.2 非折叠试片的测定
    按GB/T 12914-2008中所述的恒速拉伸法测定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并作如下修改:
    ——沿纵向和横向各取9个试样进行测定;
    ——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并报告最大值和最小值。

7.3 折叠试片的测定(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薄纸板)
    如图1a)所示,用手在试片长度方向的中间处将其折成与试片长边成直角,然后把它们送入如图2所示的折叠器辊筒中,其长边贴着导轨,使试片通过折叠器的辊筒,接着用手把折过的试片如图1b)所示反折,然后再次通过折叠器的辊筒。展开后,按7.2对试片进行试验。

4642830_fcd3b566df624f0d9aaae25003595fd2.jpg

8 内撕裂度(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薄纸板)


    测定撕开剩余长度为43mm的单切口矩形试片所需的力。
    应按GB/T 455-2002中规定的方法测定内撕裂度,并作如下修改:
    ——应使用单撕裂度测定仪;
    ——应取薄纸板纵横两个方向各9个试片;
    ——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并报告最大值和最小值。

9 边缘撕裂度(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薄纸板)

9.1 试验步骤
    应按GB/T 5591.2-2002中第8章的规定进行试验,但不同的是试片应按4.1进行条件处理。

9.2 试验结果
    应按GB/T 5591.2-2002中第8章的规定报告结果。

10 压缩性(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压纸板)

10.1 原理
    为了测定压纸板的压缩性,用一叠试片使其承受低压(初始压力),接着增大至规定值(最终压力),试片叠层厚度变化的百分数称为该材料的压缩性。
    紧接着,将压力减小到初始压力值。通过叠层厚度变化的百分率,即可计算出材料的压缩性可回复部分或残余部分。

10.2 试验仪器
    能以合适的恒定速率压缩规定尺寸的试片,并能测定压缩力及试片压缩量的通用试验仪器,附带一个配备有平行钢板的试验台,钢板的平行度在0.2mm以内,而且面积大于试片本身的面积。

10.3 试片
    应切取边长为25mm±0.5mm的足够数量的方形试片以确保能叠成三叠高度为25mm~50mm的试片。试片的所有边都应无毛刺。试片应放在温度为105℃±2℃的烘箱中干燥4h~24h,紧接着应将烘箱抽真空至约1kPa。整个干燥周期应为24h~48h。

10.4 试验步骤
    将一叠试片放在试验台的钢板之间,施加1MPa的初始压力至少5min,然后测定试片叠的高度h0,准确至±0.1mm。
    活动板以5mm/min±1mm/min的移动速度增大压力至20MPa±0.1MPa。保持此压力至少5min。测定此时试片叠对应于h0的高度差△h1,准确至±0.01mm。
    减小压力至1MPa,并保持此压力至少5min。在回复到初始压力后,测定此时试片叠对应于h0的高度差△h2,准确至±0.01mm。

10.5 试验结果

   3.jpg


    式中:
    C——压缩性,%;
    △h1——初始压力1MPa下的试片叠高度与最终压力20MP±0.1MPa下的试片叠高度之差,单位为毫米(mm);
    h0——初始压力1MPa下的试片叠高度,单位为毫米(mm);
    Cres——压缩性残余部分,%;
    △h2——初始压力1MPa下的试片叠高度与从最终压力20MPa±0.1MPa恢复至初始压力1MPa后的试片叠高度之差,单位为毫米(mm);
    Crev——压缩性可回复部分,%。
    报告所有3个计算值,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11 收缩性(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压纸板)

11.1 试验仪器
    使用下列试验仪器:
    ——厚度测定器具,同第5章所述;
    ——双头间距为200mm±1mm的双头冲孔凿,如图3所示;
    ——准确度为0.01mm的测量卡规,如图4所示;
    ——孔距为200mm±1mm的校正量规;
    ——凿孔和测定时能使试片保持平整的夹紧装置。

4642831_8ca5dae9bb054dd9959611ea0c06fadc.jpg

4642832_f73e446387f049129aeb03ede2710e3f.jpg


11.2 试片
    应切取六个50mm×300mm的试片,纵横向各3个。

11.3 试验步骤
    按4.1的规定对试片进行条件处理。按第13章的规定测定试片的水分。
    把试片放在夹紧装置中夹紧并利用双头冲孔凿沿试片中心线凿出双孔。用测量卡规测定双孔之间的距离,准确至0.01mm。
    按第5章的规定测定试片3等分标记处的厚度。
    按4.2的规定干燥试片。
    在干燥器中将试片冷却至室温后,再次测定双孔之间的距离及厚度。
    另外,可用测量卡规测定试片的总长度。

11.4 试验结果
    通过计算条件处理后的试片干燥前后尺寸之差与干燥前尺寸的百分数,得出试片两个长度方向的收缩及厚度方向的收缩。
    分别报告三个方向所有三个计算值,同时报告试片干燥前的水分含量,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12 层间粘结性


12.1 目测法
    12.1.1 试片
        试片应约为75mm×75mm,在切割试片时确保试片上任何部分离材料两边距离不小于25mm。
    12.1.2 试验步骤
        用适当的方法把试片一角剥成厚度相近的两个部分,然后用手将试片完全撕开。
        检查撕开后是否有一层或多层破裂或撕裂,或者撕开的表面是否有发毛或成凸凹不平的现象。

12.2 仪器测定法——方法1
    12.2.1 试验仪器
        用层间粘结性试验机或拉力试验机(见第7章)作为试验仪器,但最好采用有效试验范围为0~10N的动力驱动摆式试验机。夹具宽度应等于或大于50mm。此处的特殊要求是试验开始时夹具间距不得大于30mm。
    12.2.2 试片
        应切取5个50mm×200mm的试片,试片的长向为纸板的横向。按4.1的规定对试片进行条件处理。
    12.2.3 试验步骤
        首先用手沿50mm宽的方向将试片剥开,剥开的两头厚度应尽可能相等。为此,可采用锋利的削笔刀。50mm宽的方向全剥开后,继续沿试片200mm长的方向剥开约20mm长,然后把剥开的两头折成与试片长向垂直,将其装入试验机的夹具中,用手托住试片未剥开部分使其成直角状态,然后开机。
        为了使试片在拉伸过程中剥开部分与未剥开部分一直保持成直角状态,有必要用手指在剥开点附近轻轻捏住未剥开部分。如果采用摆式试验机,应让摆自由摆动而不采用制动爪。试验机夹具的移动速度为300mm/min。用机器剥开试片,剥开长度应至少75mm,记录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12.2.4 试验结果
        报告所测得的5个平均值的中值作为试验结果,以N/10mm宽表示,并报告最大值和最小值。

12.3 仪器测定法——方法2
    12.3.1 原理
        测定将试片撕成平行于层面的两部分所必需的垂直于层面的力。
    12.3.2 试片
        在距板边缘不少于25mm处取出的试样中切下6个30mm×30mm的试片,准确至±0.3mm。试片上应标注纵向和横向。
        按4.1的规定对试片进行条件处理。
    12.3.3 测试仪器
        配备有图5所示专用试验装置的拉力试验机。

4642833_9b9ec804394043eaace39b27a38dbbff.jpg


    12.3.4 试验步骤
        条件处理后的试片从条件处理环境中移出后应立即进行测定。
        将一种合适类型的双面胶带粘贴在专用试验装置的两卡爪上,然后将试片完全放入两卡爪中,使其前缘与卡爪的前缘相距0.5mm。
        将两卡爪放入一压机的压板下,对厚度<0.5mm的材料,施加10kN的压力,对厚度≥0.5mm的材料,施加25kN±1kN的压力,保压3min~4min。应在垂直于试片表面的方向施加压力,以确保试片恰当地粘结在专用试验装置的两卡爪上。
        在30s内,将装有试片的专用试验装置放入拉力试验机的夹具中并立即启动试验机。试验机驱动夹具的速度应为5mm/min~10mm/min。
        三个试验应在试片横向与专用试验装置卡爪的前缘平行的试片上进行,另三个试验应在试片纵向与专用试验装置卡爪的前缘平行的试片上进行。
        所施加的最大力值被定义为层间粘结性。
        三个先做的试验给出纵向层间粘结性,另三个后做的试验给出横向层间粘结性。
        注:双面胶带应当是这样的,即破裂发生试片的层与层之间。这可很容易通过确认裂开后是否至少有一层仍粘结在专用试验装置的任一卡爪上来查验。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该双面胶带就不是所谓的合适类型。
    12.3.5 试验结果
        报告两个方向的中值作为试验结果,以N/30mm宽表示,并报告全部测得的3个值。

13 水 分


    应按GB/T 462-2008测定材料收货状态的水分。
    此方法包括称量试片取样时(即干燥前)的质量及干燥至恒量后的质量。干燥应按4.2规定进行。
    应取3个试片,每个试片的质量至少为20g,面积至少为100cm²。
    报告所有3个测定值,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在交付材料的不同部分,任意抽取10个试片进行测试。

14 灰 分


    应按GB/T 742-2008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材料煅烧后留下的残余量。试片的质量应约为5g。应测定3次,结果应以残余物占煅烧前干燥材料初始质量的百分数表示,干燥按4.2规定进行。
    报告所有3个测定值,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15 水萃取液电导率

15.1 试验仪器
    应使用下列试验仪器:
    ——电导率仪,量程为(0~50)mS/m,准确度为相应量程的±1%;
    ——电导池,测定范围为(0~50)mS/m;
    ——带回流冷凝器的250mL广口锥形瓶,由耐酸耐碱玻璃制成。

15.2 试验步骤
    应对收货状态的材料进行测定。首先取已在待用锥形瓶中煮沸60min±5min的水进行空白试验。如果该水的电导率不超过0.2mS/m,则该锥形瓶可用。如果电导率超过此值,则该锥形瓶应换用新水重新煮沸。如果重新煮沸后再次试验的电导率仍超过0.2mS/m,则应使用另一只锥形瓶。
    然后按下列步骤对材料进行试验:
    将取自原厚度被试材料、质量约20g(但不小于20g)的试样切成约10mm×10mm的试片,并且每个试片的厚度不超过1mm。称取5g±0.1g的试片放入250mL带回流冷凝器的玻璃锥形瓶中,加入100mL±0.75mL电导率不超过0.2mS/m的水。应将该水缓缓煮沸(60±5)min,然后锥形瓶中冷却至室温。必需采取措施,防止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然后将水萃取液倒入测定容器中,立即测定其电导率。测定容器应先用水萃取液清洗两次。应在20℃±0.5℃的温度下测定其电导率。若测定仪器具备自动温度补偿的功能,那么测定可在20℃~25℃下进行,然后应将该值补偿至20℃下的值。
    应制备并测定3份水萃取液。
    注:在采样、存放和操作过程中,必需确保用于测定水萃取液电导率和pH值的试片和试验器具不被大气尤其是化学试验室的空气或裸手操作所污染。

15.3 试验结果
    水萃取液电导率的计算按式(6):

γ=γ1-γ0………………………(6)


    式中:
    γ——水萃取液电导率的数值,单位为毫西门子每米(mS/m);
    γ1——测得的水萃取液电导率的数值,单位为毫西门子每米(mS/m);
    γ0——测得的空白液电导率的数值,单位为毫西门子每米(mS/m)。
    报告所有三个计算值,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16 水萃取液pH值


16.1 试验仪器
    应使用下列试验仪器:
    ——pH计,灵敏度至少为0.05pH单位。
    ——pH电极,能测定低离子浓度水的pH值。
    ——带回流冷凝器的250mL广口锥形瓶,由耐酸耐碱玻璃制成。

16.2 试验步骤
    按15.2所述制备3份水萃取液。
    水萃取液倒出后应立即测定,以免过久地暴露在空气中。
    用pH值在水萃取液pH值±2pH范围内的缓冲溶液校准pH计。将电极从缓冲溶液中取出,先用蒸馏水彻底冲洗数次,然后用少量水萃取液冲洗一次。
    将电极浸入未经过滤的水萃取液中,在20℃~25℃下测定水萃取液的pH值。
    注1:如果水萃取液还要用于测定电导率,则应当在测定pH值之前,先从水萃取液中取出测定电导率的试液。这是因为从复合玻璃电极中扩散出的氯化钾会影响测定结果。
    注2:见15.2中的注。

16.3 试验结果
    报告所有3个测定值,并取中值作为试验结果。

17 吸油性


17.1 试片
    从被试材料中切下3块矩形试片,每块面积不小于100cm²。

17.2 试验步骤
    将试片悬挂在压力为1kPa、温度为105℃±5℃的真空箱中24h,然后缓慢解除真空,在干燥器中冷却试片并称量每块试片的质量m1,准确至m1的1/104
    称量之后,应再次将试片悬挂在真空箱内,将温度升至70℃~90℃,压力降至1kPa以下。应保持此温度和压力至少1h。然后应将符合IEC 60296:2003中变压器油要求并已预热至70℃~90℃的油以足够慢的速度注入真空箱内的试片中,以确保证压力维持在1.5kPa以内。
    当试片被完全淹没时,缓慢解除真空并关闭加热。试片留在油中6h后取出,并用吸油纸吸干余油。称量吸干余油后试片的质量m2,并准确至m2的1/104

17.3 试验结果
    以被试材料的质量分数表示的吸油性按式(7)计算:

w=(m2-m1)/m1×100% ……………………………(7)


    式中:
    w——以浸油前试片的质量分数表示的吸油性(%);
    m1——浸油前试片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浸油后试片的质量,单位为克(g)。

18 导电点(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薄纸板)


    按GB/T 20628.2-2006中第26章的规定进行试验。

19 金属粒子的存在

19.1 化学方法
    19.1.1 一般说明
        对19.1.3、19.1.4、19.1.5所述三种化学方法将仅仅显示黑色颗粒及铜、黄铜和青铜颗粒。
        在三种方法中,化学品的纯度至关重要,其质量至少应当是分析纯。
    19.1.2 试片
        一块边长约100mm的方形试片。
    19.1.3 试验步骤——方法1
        将试片完全浸在浓度为1%(体积)的乙酸溶液中至少5min。然后从溶液中取出试片并放在一片无灰滤纸上于无灰尘的空气中烘干。烘干后,将试片再次浸入每升含1mL乙酸和1g亚铁氰化钾的溶液中,5min后,取出试片,用蒸馏水冲洗,并在约50℃的烘箱中烘干。
    19.1.4 试验步骤——方法2
        用浓度为10%的盐酸浸渍一薄棉纸垫并将试片放在该垫上,有规则地轻敲试片的两面,以便两面放盐酸均匀润湿。
        在无强制空气循环、温度为105℃±2℃的烘箱中干燥约5min,直至表面干燥。
        用浸渍了亚铁氰化钾(50g/L)的薄绵垫片重复上述操作。
        注:本方法常用于快速测定材料表面的金属粒子。
    19.1.5 试验步骤——方法3
        将一片约300mm×600mm或面积相当的试片悬挂在洁净无尘的空气中。
        使用一个喷雾器,将已加有5%高锰酸钾(每100mL加一滴)的10%硝酸溶液喷洒到试片上。
        试片并以相同的方法进一步用5%的亚铁氰化钾溶液喷洒。
    19.1.6 试验结果
        检查试片的染色污点情况,不考虑蓝色或红色的模糊区域。蓝点表示有铁存在,而红点则表示有铜、黄铜或青铜存在。
        报告试片每面的染色点数量以及它们的颜色。
        当检查试片的不同层面时,方法1可以检测嵌埋在材料中的金属粒子。应报告嵌埋粒子的数量和颜色。
        注1:由于这些方法极其灵敏,故不易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仅切割试样就会使试片的边缘和每个曾与铁制工具相接触的点出现蓝色痕迹。
        注2:用于干燥的烘箱应非常干净,否则通风时会将粒子带到试片的表面。
        注3:试样干燥后应立即检测,因为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氰化钾都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整个试片将因此变成浅蓝色。
19.2 X射线法
    19.2.1 试片
        从交付材料上取下一块A4尺寸(210mm×297mm)或稍大的矩形试片,并用干燥空气吹其两面,以除去粘附在试片表面上的灰尘。
    19.2.2 试验仪器
        应使用下列器具:
        ——一台具备可调节辐照时间、电流、电压及放射源与底片间距的X射线仪(伦琴电子管),能辐照规定尺寸的试片。
        注:具有以下特性的X射线仪是合适的:
            辐照时间:≥2min;
            电压:10kV~110kV;
            放射源与底片间距离:>600mm;
            焦点:0.5mm~0.7mm;
            极管电流:3A~5A。
            X射线仪应符合当地辐射安全法规。
        ——适用于具有细致纹理和高分辨率的X光片。
        ——只拍摄X光照片的合适工具。
        ——一台能阅读X光片的仪器。
    19.2.3 试验步骤
        将试片直接放在X光底片上。调整伦琴电子管的设置(时间、电压、电流),拍下试片的全图(比例1:1)。
        注:长时间辐照可获得足够高的分辨率。
        拍片后,将照片放入阅片机中检查照片上的亮点。
        重金属粒子将呈现发光亮点。其他嵌埋粒子(包括铝粒子)在灰白背景下呈现为微亮点。
    19.2.4 试验结果
        统计发光点的个数并按它们的表观直径分类列表:
        ——φ<0.1mm
        ——0.1mm≤φ≤0.25mm
        ——φ≥0.25mm
        统计其他亮点的个数。
        计算各个直径范围(dm²)内发光亮点的个数并报告这些值。
        计算每dm²内其他微亮点的个数并报告这些值。

20 电气强度

20.1 总则
    应按GB/T 1408.1-2006在23℃±2℃的空气和油中进行试验。

20.2 试验仪器
    仪器应符合GB/T 1408.1-2006中第8章的规定。电极应符合GB/T 1408.1-2006中5.1.1.1的规定,电极的端面应平行且无凹坑或其他缺陷。

20.3 空气中试验用试片
    尺寸为300mm×300mm的试片应按4.2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结束后,试片应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并应在取出后的3min内进行试验。

20.4 油中试验用试片
    尺寸为300mm×300mm的试片应悬挂在温度为105℃±5℃、压力小于100Pa的真空箱中24h。然后应将符合IEC 60296:2003中变压器油要求并已预热到80℃±10℃的油,以足够慢的速率注入,以确保压力维持在250Pa以内。
    当试片完全浸入油中后,缓慢解除真空,让大气压力下、温度为80℃±10℃的油中不少于24h。然后将试片冷却至23℃±5℃,此时试片应完全浸在油中,且电极已就位。
    注1:厚度超过3mm的材料应磨削至3mm。
    注2:浸油后的试片若暴露在空气中,会有气泡吸附在材料表面的风险。

20.5 折叠后试验用试片(仅适用于厚度≤0.5mm的薄纸板)
    尺寸为300mm×300mm的试片应按4.2进行干燥处理。在距离边缘大约40mm并且与四条边之一相平行的位置各折叠出一条折痕。
    折叠方式如下:将试片插至图6所示折叠装置的缝隙最深处,用手一侧弯折90°,然后取出再将另外一侧弯折90°。
    然后将折叠试片放在图7所示折叠器的辊筒中,折痕贴着导轨,使试片通过辊筒。接着用手将试片的折痕扳回360°,再次使试片通过折叠器的辊筒。在试片的所有四个边完成进行上述双向折叠。
    试验前将试片展开。
    折叠及折叠后的试验应尽快进行。20.3中“3min内”如有必要可以延长,但无论如何试验应在10min内完成。

4642837_2b280d08701e4d4195306cfe5b5ab4c9.jpg


20.6 试验次数
    空气中试验及油中试验均应进行9次。
    对折叠后的试验,沿两条纵向折痕各进行5次,再沿两条横向各进行5次,但应避开纵横向折痕相交的4个点。


20.7 试验步骤
    应按GB/T 1408.1-2006中10.1的规定施加电压。
    击穿的判定标准见GB/T 1408.1-2006中第11章。


20.8 试验结果
    应按GB/T 1408.1-2006中第13章的规定报告结果。
    以kV/mm表示并以测厚度计算的中值作为每组测定的结果,同时报告每组的最小值。对空气中试验和油中试验,9次测定为一组,对纵向折叠试验和横向折叠试验,10次测定为一组。

21 对液体介质的污染


21.1 试验器材
    应使用下列试验器材:
    ——电极杯,同GB/T 5654-2007中所述;
    ——存放油用容器,由中性玻璃或硼硅玻璃制成,容积约为1L,可在油面上充干燥氮气;
    ——鼓风烘箱,可控制在105℃±1℃;
    ——干净的金属镊子;
    ——干燥油,符合IEC 60296:2003要求。

21.2 试片
    把足量的材料切成厚度小于1mm的小片,其表面积约1cm²,并在105±2℃的烘箱中干燥16h。应注意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试片,不被烘箱内粉尘和裸手操作所污染。

21.3 试验步骤
    在洁净的存放油用容器中,用干净的金属镊子把75cm³的试片浸入750mL的油中,在油面上充以干燥氮气,然后把放有油和试片的容器与另一个作为空白试验用的仅仅放有同样油的相同容器一起在100℃±2℃下加热96h。
    加热结束后,降温至90℃±2℃,然后在48Hz~62Hz下分别测定污染油和空白油的介质损耗因数。

21.4 试验结果
    报告测得的污染油介质损耗因数与空白油介质损耗因数值之差作为试验结果,同时报告空白油的介质损耗因数值。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


    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具体章条编号对照情况见表A.1。

4642838_385af832cf5f4f58b27d423427a9d2d7.jpg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表B.1给出了本部分与IEC 60641-2:2004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4642839_26cf0e7e931d4e4b91e7f6f15e463951.jpg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