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定向后,反测高程不准,怎么办?

现阶段工程测量工作,高程测量的方法,主要是水准、三角高程、GPS高程三种方法,在变形监测中还有精度更高的静力水准。

水准测量主要是采用采用水准仪几何观测法,是现阶段最主要的高程测量手段。

GPS高程由于受到高程异常的影响误差较大,一般只能作为参考(如高差较大地区、水面附近)。

全站仪三角高程则广泛运用在日常施工放样中,弄清它的误差来源是十分必要的,但它绝不是精度低、不可靠的名词代表。现阶段国家一、二等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原理,其实就是三角高程测量。

既然可以做一、二等跨河水准,说明仪器与方法并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使用。

本文有些长,如果想要快速了解全站仪的测量高程的快速、有效办法,请直接跳转到文本末尾。

问题来源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最初我理解错误,以为“反过来、交换仪器位置”的意思是盘左换至盘右后观测,后面才知道有可能是往、返观测。后面再追问距离,距离大约150米,高差约1.5米,仪器是徕卡TZ08全站仪(1″)。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全站仪设站时对后视发现实测高程与理论高程对不上,有时候不差,有时候差几公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且看广大测友的解答与方法,整理主要有以下几条:

温差、白天测不行、折光问题、水准点不可靠、竖直角过大、有东西离视线很近、很诡异、架远一点全圆观测法、磁场。

提问者最后表示,中间法也试了、晚上也试了,但还是差。先来看看各位测友的分析与解答(图片来源于测友的分享)。

上面的解答中,有几点是很对的:

竖直角过大:竖直角过大仪器自动补偿不过来,会导致水平角、垂直角测量误差过大,但本利才1.5m的高差不存在。

有东西离视线很近:这个叫旁折光的影响,但这么点距离不会影响到公分级的距离,主要是指精密测量的时候需要考虑,如跨河水准。

折光: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今天下午闲着,索性来说道说道。

全站仪测量高程的基本原理

所有的理论都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但是没有理论你注定主动走不了多远。

全站仪测量的高程,成为全站仪三角高程,是指采用全站仪所测量的斜距、垂直角、仪器高、杆高所计算出来的高程。

根据上面公式和图片可知,在A点架设全站仪,观测B点的垂直角、水平距离,量取仪高和棱镜高,即可计算出B点的高程。

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

与精度控制措施

根据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公式,来分析误差来源与控制措施: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与之相关的误差来源与控制方法:

HA:即测站点高程,测量的基本前提告诉我,应视控制点误差为0或忽略不计;

D:即测站至镜点的水平距离,是全站仪的主要测量数据之一,这直接影响到高程误差,不过,我们可以来假定计算一下,看看如果距离测量误差较大对高差的影响有多少:

试算当测距误差为2cm时,对高差的影响是3.5mm,依据现在全站仪的测距精度基本为2+2,测量误差基本可以控制在1-2cm以内,要控制这个误差不难,而且一般定向时对中杆都会立的比较稳。是主要误差来源,但比较好控制。

a:即垂直角,是仪器测量除距离之外的观测量,同样的方法来进行验算:

试算,垂直角测量误差为5″时,对于高差的影响为7.5mm,当通视条件不好,遇到有气浪、反光、雾霾的气候,角度测量误差达到5″是很正常的。因此,垂直角是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

提高垂直角观测精度的方法、要求有很多,主要是仪器、人为、环境等方面。作为一个有一定经验的观测员,是应该要具备一定的观测经验能力的,比如遇到汽浪是不要观测、多次照准提高观测精度、精密整平仪器、仪器架设稳定等措施与方法。

这里就不讨论如何提高观测垂直角精度的方法与措施了,默认为测量员已经具备基本的观测技能与经验,不会出现粗差。

i:仪器高

v:棱镜高,也称觇标高。

这两个丈量的误差直接影响高差,你量错多少高差就差多少,非常直接,因此实际工作中应尽量丈量准确。

因此,大家都采用把全站仪任意架设在中间,后视已知点,再测前视点,这样是无需丈量仪器高和棱镜高,提高了观测精度。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控制点架设全站仪,后视另外一个控制点,坐标定向后,通过实测后视点高程与控制点高程之差来反算仪器高,再输入到仪器里面,这样就没有了仪器高的丈量误差,棱镜高的误差也没有了。

厉害一点的,认为这样大气折光误差也干掉了,真是这样吗?

首先,我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提高精度的。

因为,这样做确实没有了仪器高与棱镜高的丈量误差,从公式上来看只有了垂直角测量误差的来源。

但是,要慎用,就像后方交会,方法很好,但要知道误差来源,才能用的得心应手,否则不如直接转点来的痛快。

来看看规范:

我们日常一般采用DSZ2/3级水准仪配黑红木尺,观测等级也是四等,由此可见。

也就是说,采用三角高程是可以代替四等水准的,但也只能代替四等水准。

请注意,上表中,“观测方式”为“对向观测”,也就是说要进行往返观测......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日常施工测量中,无论是定向、放样、转点,你会进行对向观测吗?你有条件进行对向观测吗?

延伸上面提到的问题:中间法三角高程测量能够代替对向观测吗?

我认为,不能。

再来看看其他规范:

同样是四等精度,为什么水准只需要单程,而三角高程需要往返?

答案就是:大气折光。

对向观测就是为了搞定大气折光。

但是,它不严谨,正确的严密公式应如下:

中间一大坨即为球气差的改正数,中间的K是否似曾相识?

没错,在我们的全站仪中,都会有这个参数选项,它是一个系数,你根本无法精确测量它,也就无法消除它,你只能尽量减弱,减弱它对三角高程的最终影响。

大气垂直折光系数K随气温、气压、日照、时间、地面情况和视线高度等因素而改变。

在这里,我不想再继续讨论这个折光如何去测定、减弱等等,那将是另外一个问题,研究它的前辈数不胜数,咱们搞工程测量的,只要搞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可以了,方法可以是很灵活的。

至于仪器高丈量的误差,其实没有大家想想的那么大,买一把好一点的卷尺,丈量时选择两个方向各丈量一次,再将斜高换算成垂直高。这样的仪器高误差,我觉得不会超过3mm,再大就应该属于错误或粗差了。

这3mm的误差,对于日常放样中的精度要求,是可以不用太在意的,既如此,中间法全站仪设站意义还很大吗?

施工放样就是最典型的应用工作,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用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精度。

在不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

还是讲最初的案例,这位测友的问题,方法如下。

仪器架设在控制点,设置仪器高、棱镜高、测站及后视等信息,完成定向确认无错误或粗差后,返测后视点高程。如果此时差值为2cm,那么可以认为是大气折光的影响(首先排除控制点的误差)。

此时,不要通过修改仪器高的方式来使返测的高程与控制点高程相同,应该修改仪器内的K值。

因为,你修改的仪器高,他是一个定值,不管距离多远都是改正这么多,除非你的前视距离与你后视距离相等。

而修改K值,前面说过,K是一个系数,是一个比例系数,比如本案例后视距离150m时输入K的改正数为2cm,当距离为10m的时候改正数差不多为0了,而通过修改仪器高的方式,不论你距离多远改正的都是2cm。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距离远的时候差得多,距离近的时候差的少的缘故。

一般仪器内默认的K一般为0.13或者0.14,这个值我记得在教材中是有提及的,是来自国内某一个地区长时间的一个均值。但是我们的施工测量环境、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因此要想测量精度高,就改这个K吧。

怎么改这个K值?

不要去试图现场计算这个K值,没有必要、没有意义,当你发现对后视返测时差2cm,你直接尝试调整K值,直到调整后所测高程与控制点高程相等为止,即可。

© 版权声明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