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 CECS293:2011》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 CECS293:2011》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153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racks in buildings

CECS 293:2011


主编单位:湖 南 大 学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 0 1 1 年 9月 1 日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

第78号

关于发布《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的公告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协字[2008]98号)的要求,由湖南大学和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经本协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CECS 293:2011,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1 总 则


1.0.1 为了对房屋裂缝的检测与处理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既有和在建的民用与工业房屋中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裂缝检测、裂缝处理、施工及检验,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或在特殊环境中使用的房屋及特种结构的裂缝检测与处理。

1.0.3 裂缝的检测、处理、施工及检验,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房屋裂缝 cracks in buildings
  房屋中结构、构件在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下产生的开裂现象。钢结构构件称为裂纹。

2.1.2 裂缝宽度 crack width
  垂直于裂缝走向,裂缝两侧边缘的最大距离。本规程所指裂缝宽度为结构层表面裂缝宽度。

2.1.3 裂缝深度 crack depth
  裂缝末端至相应开裂结构层表面的最大投影距离。

2.1.4 裂缝检测 cracks inspection
  为评定建筑物构件裂缝的危害程度,以及为裂缝处理等提供依据所实施检测的工作。

2.1.5 荷载裂缝 cracks caused by load
  在荷载(包括地震作用)直接作用下,房屋结构构件由于承载力不足或抗裂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

2.1.6 非荷载裂缝 cracks not caused by load
  除荷载裂缝以外的其他所有房屋裂缝,主要包括温度裂缝,收缩、干缩、膨胀和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裂缝。

2.1.7 裂缝处理 cracks treatment
  针对房屋裂缝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的统称,包括裂缝修补和加固处理。

2.1.8 裂缝处理的宽度限值 allowable value of crack width
  考虑到结构构件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不需处理的裂缝宽度限值。

2.1.9 主要构件 dominant member
  其自身失效将导致相关构件失效,并危及承重结构的构件。

2.1.10 一般构件 common member
  其自身失效不会导致主要构件失效的构件。

2.2 符 号

R——结构构件的抗力;
S——结构构件的作用效应;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0

3 基本规定

3.0.1 当房屋出现裂缝时,应按本规程对房屋裂缝进行检测、分析裂缝原因、选择修补或加固处理方法、施工及施工质量检验。

3.0.2 房屋裂缝的检测和处理,应按图3.0.2规定的程序进行。

   图3.0.2 裂缝检测与处理程序      


3.0.3 房屋裂缝的检测与处理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


3.0.4 结构构件裂缝的检测可根据实际情况,包括部位、外观形态、数量、长度、宽度、深度、动态观测等内容。


3.0.5 当结构构件出现裂缝时,应根据裂缝的检测结果和所处的环境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按裂缝宽度和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进行相应处理。


3.0.6 房屋裂缝可按房屋结构的整体或其中的某区段或单个的结构构件进行处理,并应考虑房屋结构的整体性。


3.0.7 对发展迅速且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应立即采取措施。对在裂缝的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破坏、坍塌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构构件,应事先提出相应的临时性安全措施,经审查后方可施工。


3.0.8 已作处理的房屋结构或构件裂缝,应定期检查其工作状态,检测的时间间隔可由业主与检测单位确定。


.

4 裂缝检测

4.1 一般规定

4.1.1 在结构构件裂缝宏观观测的基础上,应绘制典型的或主要的裂缝分布图,并应结合设计文件、建造记录和维修记录等综合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影响,初步确定裂缝的严重程度。

4.1.2 对于结构构件上已经稳定的裂缝可做一次性检测;对于结构构件上不稳定的裂缝,除按一次性观测做好记录统计外,还应进行持续性观测,每次观测应在裂缝末端标出观察日期和相应的最大裂缝宽度值,当出现新增裂缝时,应标出发现新增裂缝的日期。

4.1.3 裂缝观测的数量应根据需要确定,并宜选择宽度大或变化大的裂缝进行观测。

4.1.4 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进行统一编号,每条裂缝宜布设两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可在裂缝的末端。

4.1.5 裂缝观测的周期应根据裂缝变化速度确定,且不应超过1个月。

4.1.6 每次观测裂缝均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应附上必要的照片资料。

4.2 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裂缝检测

4.2.1 结构构件裂缝观测标志可根据现场情况和观测期限要求进行设计,采用的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测量的明晰端面或中心。当观测期较长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构件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当观测期较短或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当要求较高,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

4.2.2 当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裂缝数量不多且易于量测时,可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间距离,测量裂缝变化值,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变化值;对于较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测量的大量裂缝,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测量裂缝变化值;当需要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情况时,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裂缝的变化。

4.2.3 当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裂缝需要进行持续观测时,可在宽度最大的裂缝处采用垂直于裂缝贴石膏饼的方法(石膏饼直径宜为100mm,厚度宜为10mm)。当发现石膏开裂时,应立即在紧靠开裂石膏处补贴新石膏饼。

4.2.4 结构构件裂缝宽度的测量可选用下列方法:
  1 当测量要求精度低或进行初步测量时,可采用塞尺或裂缝宽度对比卡;
  2 读数精度要求在0.02mm~0.05mm时,可采用裂缝显微镜;
  3 读数精度要求在0.05mm~2.00mm时,可采用裂缝宽度测试仪;
  4 当裂缝宽度变化时,宜使用机械检测仪测定裂缝宽度。

4.2.5 结构构件裂缝宽度检测精度不应小于0.1mm,检测部位表面应保持清洁、平整。裂缝不应有灰尘或泥浆。

4.2.6 结构构件裂缝深度检测部位,宜选取裂缝宽度最大处;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深度可用钻芯法和超声法检测。

4.2.7 当采用混凝土钻芯法时,可在混凝上钻芯和抽芯孔处测量裂缝深度。

4.2.8 当采用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深度时,可采用单面平测法、双面斜测法、钻孔对测法,并可按下列情况选择:
  1 当结构裂缝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的裂缝缝深度不大于被测构件厚度的一半且不大于500mm时,可采用单面平测法进行裂缝深度检测;
  2 当结构的裂缝部位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测试表面时,可采用双面穿透斜测法进行裂缝深度检测;
  3 当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预测深度在500mm以上时,可采用钻孔对测法进行裂缝深度检测。

4.2.9 根据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裂缝的分布、形态和特征,可分别按本规程附录A、附录B判定裂缝的类型,并初步评估裂缝的严重程度。

4.3 钢结构的裂纹检测


4.3.1 钢结构裂纹的检测可分为外观检测和内部缺陷检测。


4.3.2 采用外观检测法时,结构构件裂纹附近10mm~20mm应清除干净,检测部位应用砂纸打磨、清洁,并用浓度为10%的酒精溶液浸润、擦净,可通过肉眼观察并借助标准样板、量规和放大镜等工具进行检测。


4.3.3 当采用橡皮木锤敲击法时,应敲击构件的多个部位。当敲击声音不清脆、传音不匀时,可判断构件裂纹存在。


4.3.4 当采用10倍以上放大镜检查时,应在有裂纹的构件表面划出方格网,进行观察。


4.3.5 当采用滴油扩散法时,构件表面滴油剂呈圆弧状扩散可判定无裂纹;油渍呈线状扩散且有渗入,可判定有裂纹。


4.3.6 当进行非破坏性检验时,可采用折断面法进行检测,或采用对裂纹进行局部钻孔检查的方法检查焊缝内部的裂纹。当采用折断面法进行检测时,应预先在裂纹表面沿裂纹方向刻一条长约为构件厚度1/3的沟槽,然后用拉力机或锤子将试样折断,并保证裂纹在沟槽处断开。


4.3.7 采用超声检测法对管材壁厚为4mm~8mm、曲率半径为60mm~160mm的钢管对接焊缝与相贯节点焊缝进行检测时,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 203执行;对管材厚度不小于8mm、曲率半径不小于160mm的普通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对接全熔透焊缝进行A型脉冲反射式手工超声波的检测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检测前应对探测面进行打磨,清除焊渣、油垢及其他杂质,表面粗糙度不应超过6.3μm;
  2 根据构件的不同厚度,选择仪器时间基线水平、深度或声程的调节;
  3 当受检构件的表面耦合损失和材质衰减与试块不同时,宜考虑表面补偿或材质补偿;
  4 耦合剂应具有良好透声性和适宜流动性,不应对材料和人体有损伤作用,同时应便于检测后清理;
  5 探伤灵敏度不应低于评定线灵敏度。扫查速度不应大于150mm/s,相邻两次探头移动间隔应有探头宽度10%的重叠;
  6 对所有反射波幅超过定量线的缺陷,均应确定其位置、最大反射波幅所在区域和缺陷指示长度;
  7 在确定缺陷类型时,可将探头对准缺陷做平动和转动扫查,观察波形的相应变化,并结合操作者的工程经验,作出判断。


4.3.8 射线照相检测法,可用于钢结构金属熔化焊对接接头的表面和内部缺陷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 3323 的要求执行。射线照相检测应技布设警戒线、表面质量检查、设标记带、布片、透照、暗室处理、缺陷评定的步骤进行。在确定缺陷类型时,宜从多个方面分析射线照相的影像,并结合操作者的工程经验,作出判断。


4.3.9 磁粉检测法,可用于铁磁材料的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应用于奥氏体不锈钢铝镁合金制品中的缺陷探伤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总则》GB/T 15822.1的要求执行。磁粉检测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 进行磁粉检测前,应对受检部位表面进行干燥和清洁处理,用干净的棉纱擦净油污、锈斑;
  2 进行检测时,必须边磁化边向被检部位表面喷洒磁悬液,每次磁化时间为0.5s~1s,磁悬液浇到工件表面后再通电2次~3次;
  3 喷洒磁悬液时,应不断缓慢搅拌或摇动磁悬液,且用力轻而均匀,停止浇液后再通电1次~2次;
  4 观察磁粉痕迹时现场光线应明亮,可用亮度较高的灯进行观察。当发生疑问时,应重新探测。


4.3.10 渗透检测法可用于各种金属、非金属、磁性和非磁性材料的检测,不应用于非表面缺陷、多孔材料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1部分:总则》GB/T 18851.1的要求执行。渗透检测法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 将检测部位的表面及其周围20mm范围内打磨光滑,不得有焊渣、飞溅、污垢等;
  2 将打磨表面清洗干净,干燥后喷涂渗透剂,渗透时间不得少于10min;
  3 将表面多余的渗透剂清除;
  4 喷涂显示剂,应停留10min~30min,观察是否有裂纹显示。


4.3.11 检测人员应根据检测结果并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判断裂纹的扩展性及脆断倾向性。


.

5 裂缝处理

5.1 一般规定

5.1.1 裂缝处理应综合考虑不同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及技术经济效果,合理选择方法。

5.1.2 当验算开裂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构件验算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关设计要求的规定;
  2 结构构件验算使用的抗力R和作用效应S计算模型,应符合其实际受力和构造状况;
  3 结构构件作用效应S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作用的组合和组合值系数以及作用的分项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
   2)当结构受到温度,变形等作用,且对其承载有显著影响时,应计入由此产生的附加内力。
  4 当材料种类和性能符合原设计要求时,材料强度应按原设计值取用,当材料的种类和性能与原设计不符时,材料强度应采用实测试验数据.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应按国家现行有关结构设计标准的规定确定。

5.1.3 进行承载力验算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中有关结构设计的要求选择安全等级,并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γ0

5.2 荷载裂缝处理

5.2.1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荷载裂缝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的要求进行裂缝处理。


5.2.2 当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荷载裂缝宽度小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时,构件可不做承载能力验算。


5.2.3 砌体结构构件在出现荷载裂缝后可选择外加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法、外加钢筋网片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5.2.4 加固作业面覆盖裂缝时可不进行裂缝修补。


5.2.5 砌体结构荷载裂缝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裂缝处理:

  1 受压墙、柱沿受力方向产生缝宽大于2mm、缝长超过层高1/2的竖向裂缝,或产生缝长超过层高1/3的多条竖向裂缝;

  2 支承梁或屋架端部的墙体或柱截面因局部受压产生多条竖向裂缝,或裂缝宽度已超过1mm;

  3 墙柱因偏心受压产生水平裂缝,裂缝宽度大于0.5mm;

  4 墙、柱刚度不足,出现挠曲鼓闪,且在挠曲部位出现水平或交叉裂缝;

  5 砖过梁中部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或端部产生明显的斜裂缝,或支承过梁的墙体产生水平裂缝;

  6 砖筒拱、扁壳、波形筒拱、拱顶沿母线出现裂缝;

  7 其他显著影响结构整体性的裂缝。


5.2.6 砌体结构构件裂缝处理的宽度限值,应按表5.2.6的规定选取。


表5.2.6 砌体结构构件裂缝处理的宽度限值(mm)

区分

构件类型

主要构件

一般构件

  (A)必须处理的裂缝宽度

>1.5

>5

(B)宜处理裂缝宽度

0.3~1.5

1.5~5

  (C)不须处理的裂缝宽度

<0.3

<1.5

注:表中数据系指室内正常环境下的裂缝处理的宽度限值,对其他情况应根据环
境恶劣程度相应减小。


5.3 非荷载裂缝处理

5.3.1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非荷载裂缝应按裂缝宽度限值,并按表5.3.1的要求进行裂缝修补处理。

表5.3.1 混凝土结构构件裂缝修补处理的宽度限值(mm)

  

区分

  

构件类别

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

防水防气防射线要求

I-C  

(干湿交替环境)

I-B  

(非干湿交替的室内潮湿环境及露天环境、长期湿润环境)

I-A  

(室内干燥环境、永久的静水浸没环境)

(A)应修补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的裂缝宽度(mm)

钢筋混凝土构件

主要构件

>0.4

>0.4

>0.5

>0.2

一般构件

>0.4

>0.5

>0.6

>0.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主要构件

>0.1(0.2)

>0.1(0.2)

>0.2(0.3)

>0.2

一般构件

>0.1(0.2)

>0.1(0.2)

>0.35(0.5)

>0.2

(B)宜修补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的裂缝宽度(mm)

钢筋混凝土构件

主要构件

0.2~0.4

0.3~0.4

0.35~0.5

0.05~0.2

一般构件

0.3~0.4

0.3~0.5

0.4~0.6

0.05~0.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主要构件

0.05~0.1


(0.02~0.2)  

0.05~0.1


  (0.02~0.2)  

0.1~0.2


(0.05~0.3)  

0.05~0.2

一般构件

0.05~0.1

(0.02~0.2)  

0.05~0.1

(0.02~0.2)  

0.3~0.35

(0.1~0.5)  

0.05~0.2

(C)不需要修补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荷载裂缝及非荷载裂缝的裂缝宽度(mm)

钢筋混凝土构件

主要构件

<0.2

<0.3

<0.35

<0.05

一般构件

<0.3

<0.3

<0.4

<0.05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主要构件

<0.05(0.02)

<0.05(0.02)

<0.1(0.05)

<0.05

一般构件

<0.05(0.02)

<0.05(0.02)

<0.3(0.1)

<0.05

需要修补的受剪(斜拉、剪压、斜压)、轴压、小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受冲切、受扭裂缝(mm)

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任何构件

出现裂缝

注:1 I-C、I-B、I-A级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标准确定;

2 配筋混凝土墙、板构件的一侧表面接触室内干燥空气,另一侧表面接触水或湿润土体时,接触空气一侧的环境作用等级宜按干湿交替环境确定;

3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4 表中括号内的限值适用于冷拉Ⅰ、Ⅱ、Ⅲ、Ⅳ级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5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6 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室内正常环境的屋架、托架、托粱、主梁、吊车粱裂缝宽度大于0.5mm的必须处理,而在高湿度环境构件裂缝宽度大于0.4mm的必须处理。


5.3.2 混凝土结构的非荷载裂缝修补可采用表面封闭法、注射法、压力注浆法、填充密封等方法。


5.3.3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非荷载裂缝修补方法,可按下列情况分别选用:
  1 钢筋混凝土构件沿受力主筋处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应修补的非荷载裂缝,其宽度在0.4mm~0.5mm时可使用注射法进行处理,宽度大于或等于0.5mm 时可使用压力注浆法进行处理;
  2 对于宜修补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沿受力主筋处的弯曲、轴拉和大偏心受压宜修补的非荷载裂缝,其宽度在0.2mm~0.5mm时可使用填充密封法进行处理,宽度在0.5mm~0.6mm时可使用压力注浆法进行处理;
  3 有防水、防气,防射线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非荷载裂缝,其宽度在0.05mm~0.2mm时,可使用注射法并结合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其宽度大于0.2mm时,可使用填充密封法进行处理;
  4 钢筋混凝土构件或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剪(斜拉、剪压、斜压)、轴压、小偏心受压、局部受压、受冲切、受扭产生的非荷载裂缝,可使用注射法进行处理;
  5 裂缝修补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裂缝深度h与构件厚度H的关系选择处理方法。h小于或等于0.1H的表面裂缝,应按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h在0.1H~0.5H时的浅层裂缝,应按填充密封法进行处理;h大于或等于0.5H的纵深裂缝以及h等于H的贯穿裂缝,应按压力注浆法进行处理,并保证注浆处理后界面的抗拉强度不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
  6 有美观、防渗漏和耐久性要求的裂缝修补,应结合表面封闭法进行处理。


5.3.4 砌体结构构件裂缝修补,可选用裂缝表面封闭法或压力注浆法;对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应结合地基加固进行修补;对于温度产生的裂缝,还应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

5.3.5 钢结构构件一旦出现裂纹,应按现行协会标准《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 77的规定采取相应的修复与加固措施。

.

6 施工和检验

6.1 一般规定

6.1.1 裂缝处理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的规定。

6.1.2 在对结构构件进行裂缝处理时,施工单位应针对裂缝修补和加固方案制定施工技术措施。

6.1.3 裂缝处理所用材料的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6.1.4 原结构构件表面,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界面处理:
  1 原构件表面的界面处理,应沿裂缝走向及两侧各100mm范围内,打磨平整、清除油垢直至露出坚实的基材新面,用压缩空气或吸尘器清理干净;
  2 当设计要求沿裂缝走向骑缝凿槽时,应按施工图规定的剖面形式和尺寸进行开凿、修整并清理干净;
  3 裂缝内的粘合面处理,应按粘合剂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6.1.5 胶体材料的调制和使用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6.1.6 裂缝表面封闭完成后,应根据结构使用环境和设计要求作好防护层。

6.1.7 裂缝处理施工的全过程,应有可靠的安全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裂缝处理过程中,当发现裂缝扩展,增多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进行重新评估处理;
  2 存在对施工人员健康及周边环境有影响的有害物质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当使用化学浆液时,尚应保持施工现场通风良好;
  3 化学材料及其产品应存放在远离火源的储藏室内,并应密封存放;
  4 工作场地严禁烟火,并必须配备消防器材。

6.2 施工方法和检验

6.2.1 采用注射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及检验:
  1 在裂缝两侧的结构构件表面应每隔一定距离粘接注射筒的底座,并沿裂缝的全长进行封缝;
  2 封缝胶固化后方可进行注胶操作;
  3 灌缝胶液可用注射器注入裂缝腔内,并应保持低压、稳压;
  4 注入裂缝的胶液固化后,可撤除注射筒及底座,并用砂轮磨平构件表面;
  5 采用注射法的现场环境温度和构件温度不宜低于12℃且不应低于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封缝胶泥固化后立即进行压气试验,检查密封效果;观察注浆嘴压入压缩空气压力值等于注浆压力值时是否有漏气的气泡出现。若有漏气,应用胶泥修补,直至无气泡出现。

6.2.2 采用压力注浆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及检验:
  1 进行压力注浆前应骑缝或斜向钻孔至裂缝深处,并埋设注浆管,注浆嘴应埋设在裂缝端部、交叉处和较宽处,间隔为300mm~500mm,对贯穿性深裂缝应每隔1m~2m加设一个注浆管;
  2 封缝应使用专用的封缝胶,胶层应均匀无气泡、砂眼,厚度应大于2mm,并与注浆嘴连接密封;
  3 封缝胶固化后,应使用洁净无油的压缩空气试压,确认注浆通道是否通畅、密封、无泄漏;
  4 注浆应按由宽到细、由一端到另一端、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进行;
  5 缝隙全部注满后应继续稳定压力一定时间,待吸浆率小于50ml/h后停止注浆,关闭注浆嘴。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封缝胶泥固化后立即进行压气试验,检查密封效果;观察注浆嘴压入压缩空气,压力取等于注浆压力,观察是否有漏气的气泡出现。若有漏气,应用胶泥修补,直至无气泡出现。

6.2.3 采用填充密封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及检验:
  1 进行填充密封前应沿裂缝走向骑缝开凿V形槽或U形槽,并仔细检查凿槽质量;
  2 当有钢筋锈胀裂缝时,凿出全部锈蚀部分,并进行除锈和防锈处理;
  3 当需设置隔离层时,U形槽的槽底应为光滑的平底,槽底铺设的隔离层(图6.2.3),隔离层应紧贴槽底,且不应吸潮膨胀,填充材料不应与基材相互反应;

图6.2.3 裂缝处开U形槽充填修补材料


  4 向槽内灌注液态密封材料应灌至微溢并抹平;
  5 静止的裂缝和锈蚀裂缝可采用封口胶或修补胶等进行填充,并用纤维织物或弹性涂料封护;活动裂缝可采用弹性和延性良好的密封材料进行填充封护。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6.2.4 采用表面封闭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及检验:
  1 进行表面封闭前应先清洗结构构件表面的水分,干燥后进行裂缝的封闭;
  2 涂刷底胶应使胶液在结构构件表面充分渗透,微裂纹内应含胶饱满,必要时可沿裂缝多道涂刷;
  3 粘贴时应排除气泡,使布面平整、含胶饱满均匀;
  4 织物沿裂缝走向骑缝粘贴,当使用单向纤维织物时,纤维方向应与裂缝走向相垂直;
  5 多层粘贴时应重复上述步骤,纤维织物表面所涂的胶液达到指干状态时应粘贴下一层。
   检查数量:全数柱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6.2.5 采用化学材料浇注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及检验:
  1 进行化学材料浇注前结构构件应作临时支撑;
  2 浇筑槽应分段开凿,每段不得超过1m,开凿宽度可沿裂缝两侧各50mm,剔除槽内酥松部分并清除杂物,漏浆液的洞、缝可用环氧树脂腻子封堵;
  3 材料制备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环氧树脂添加固化剂搅拌均匀后添加促进剂,继续搅拌均匀后添加石英粉),并保持适当的温度,材料制备完成后可进行浇铸。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强度检查可抽查。
   检验方法:全程跟班观察、检查。


6.2.6 采用密实法施工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及检验:
  1 裂缝两侧10mm~20mm范围应清理干净,并用水冲洗,保持湿润;
  2 采用环氧树脂腻子修补裂缝应堵抹严实,并清理表面。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施工记录。


6.2.7 胶液固化7d后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灌浆质量检验:
  1 灌浆质量检验可采用超声波法;
   检查数量:现场抽测裂缝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条裂缝;
   检验方法:按现行协会标准《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的规定执行;
  2 采用取芯法时可随机钻取直径为50mm~70mm的芯样进行检验。钻芯前应先探测钢筋位置,取芯点宜避开钢筋且选择裂缝中部,待芯样取出后检查裂缝是否填充饱满、密实。有补强要求的,还应对芯样做劈拉强度试验,试件不应首先在裂缝修补处破坏;
   钻芯后留下的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且高于原构件混凝土一个强度等级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或掺有石英砂的植筋胶填塞密实。
   检查数量:每一检验批同类构件现场抽查10%,且不少于3条裂缝;每条取1个芯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抗劈拉试验记录。
  3 采用承水法可适用于现浇楼板或围堰类构筑物,承水24h不渗漏为合格。
   检查数量:按设计要求确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承水试验报告。


附录A 混凝土结构典型裂缝特征


表A—1 混凝土结构的典型荷载裂缝特征

原因

裂缝主要特征

裂缝表现

轴心受拉

裂缝贯穿结构全截面,大体等间距(垂直于裂缝方向);用带肋筋时,裂缝间出现位于钢筋附近的次裂缝

轴心受压

沿构件出现短而密的平行于受力
  方向的裂缝

偏心受压

弯矩最大截面附近从受拉边缘开
  
始出现横向裂缝,逐惭向中和轴发
  
展;
  
用带肋钢筋时,裂缝间可见短向次裂缝

沿构件出现短而密的平行于受力
  方向的裂缝,但发生在压力较大一
  侧,且较集中

局部受压

在局部受压区出现大体与压力方
  向平行的多条短裂缝

受弯

弯矩最大截面附近从受拉边缘开
  始出现横向裂缝,逐渐向中和轴发
  展,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受剪

沿梁端中下部发生约45°方向相互
  平行的斜裂缝

沿悬臂剪力墙支承端受力一侧中
  下部发生一条约45°方向的斜裂缝

受扭曲

某一面腹部先出现多条约45°方向
  斜裂缝,向相邻面以螺旋方向展开

受冲切

沿柱头板内四侧发生45°方向的斜
  裂缝;
  沿柱下基础体内柱边四侧发生45°
  方向斜裂缝


表A—2 混凝土结构的典型非荷载裂缝特征

原因

一般裂缝特征

裂缝表现

框架结构一侧下沉过多

框架梁两端发生裂缝的方向相反(一端自上而下,另一端自下而上);下沉柱上的梁柱接头处可能发生细微水平裂缝

梁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

沿梁长度方向的腹部出现大体等间距的横向裂缝,中间宽、两头尖,呈枣核形,至上下纵向钢筋处消失,有时出现整个截面裂通的情况

混凝土内钢筋锈蚀膨胀引起混凝土表面出现胀裂

形成沿钢筋方向的通长裂缝

板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

沿板长度方向出现与板跨度方向一致的大体等间距的平行裂缝,有时板角出现斜裂缝

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

浇筑1~2h后在板与墙、梁,梁与柱交接部位的纵向裂缝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或混凝土搅拌、运
  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引起混凝土浇筑时坍落度过低;或阳光照射、养护不当

混凝土中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骤干燥

混凝土与大气接触面
  上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
  缝

类似本表(6)

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了保证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

混凝土中出现不规则
  的网状裂缝

类似本表(6)

木模板受潮膨胀上拱

混凝土板面产生上宽
  下窄的裂缝

模板刚度不够,在刚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混凝土构件出现与模
  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模板支撑下沉或局部失稳

已浇筑成型的构件产
  生相应部位的裂缝

附录B 砌体结构典型裂缝特征

表B 砌体结构的典型荷载裂缝特征

原因

裂缝主要特征

裂缝表现

裂缝常出现位置

裂缝走向及形态

受压

承重墙或窗
间墙中部

多为竖向裂
缝,中间宽、两
端窄

偏心受压

受偏心荷载
的墙或柱

压力较大一
侧产生竖向裂
缝;另一侧产生
水平裂缝,边缘
宽,向内渐窄

局部受压

梁端支承墙
体;受集中荷载

竖向裂缝并
伴有斜裂缝

受剪

受压墙体受
较大水平荷载

水平通缝

沿灰缝阶梯
形裂缝

沿灰缝和砌
块阶梯形裂缝

地震作用

承重横墙及
纵墙窗间墙

斜裂缝,X形
裂缝

不均匀沉降




底层大窗台
下、建筑物顶
部、纵横墙交接

竖向裂缝,上
部宽、下部窄

窗间墙上下
对角

水平裂缝,边
缘宽、向内渐窄

纵、横墙竖向
变形较大的窗
口对角,下部
多、上部少,两
端多、中部少

斜裂缝,正八
字形

纵、横墙挠度
较大的窗口对
角,下部多、上
部少,两端多、
中部少

斜裂缝,倒八
字形

温度变形、砌体干缩变形

纵墙两端部
靠近屋顶处的
外墙及山墙

斜裂缝,正八
字形

外墙屋顶、靠
近屋面圈梁墙
体、女儿墙底
部、门窗洞口

水平裂缝,均

房屋两端横

X形

门窗、洞口、
楼梯间等薄弱

竖向裂缝,均
宽,贯通全高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50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GB/T 3323
《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第1部分:总则》GB/T 15822.1
《无损检测 渗透检测 第1部分:总则》GB/T 18851.1
《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 203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
《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 77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