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_11-2011_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_11-2011_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1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4444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_11-2011_城市桥梁设计规范简介:

"CJJ_11-2011"是中国城市桥梁设计的行业标准,全称为《城市桥梁设计通用规范》。该规范于2011年发布,是中国城市桥梁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用于指导和规范城市桥梁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

该规范涵盖了城市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材料选择、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耐久性要求等方面,对桥梁的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环境适应性以及美观性等都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它不仅适用于新建的城市桥梁,也适用于对既有桥梁的改造和维护。

通过这个规范,可以保证城市桥梁的设计和建设质量,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城市交通的顺畅,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CJJ_11-2011_城市桥梁设计规范部分内容预览:

对特大桥、大桥、中桥,如果两端道路有较宽的分隔带,若 桥面缘石间宽度与道路缘石间的宽度相同,将会使桥梁上、下部 结构工程量增加,大大增加工程费用。因而,按本规范第5.0.2 条规定,特大桥、大桥、中桥车行道宽度取相当于两端道路的车 行道有效宽度(即不计分隔带或绿化带宽度)的总和。这样,桥 面虽然收窄了,但并不影响车流通行。

6.0.6桥梁纵断面布设不当,对安全、适用、经济、美观都有

面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主要是考思桥面排水顺畅。 桥面纵坡和竖曲线原则上应与道路的要求一致。 桥面最大纵坡、坡度长度与竖曲线的布设要求见现行行业标 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37的相关规定。 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挠曲和墩台沉降,会改变桥面纵断面 的线形,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桥梁美观。 6.0.7检修道指供执勤、养护、维修人员通行的专用通道。本 条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桥上通行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避免由手车 辆失控,坠人桥下,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6.0.8必须充分重视桥梁车行道排水问题。桥面积水既有碍观 瞻,也影响行车安全。因排水不畅在桥面车道形成薄层水,当车 速较高,制动时会导致车轮与路面打滑,易发生事故。 排水孔一般均在车道路缘石处,故不论纵坡多大,均需有横 向排水坡度。 城市桥常较公路桥宽,从理论上讲,其横向排水要求应比公 路桥高,

7.0.1桥梁引道本身属道路性质,故应接《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37的规定布设。引桥系桥梁结构,故应按本规范规定布设。 7.0.2桥梁引道与引桥长度关系到桥梁工程的总投资和桥梁景 观效果。为片面强调桥梁美观,某些桥梁布设采用长桥短引道, 造成引桥下空间狭小,如不作封闭处理,保洁人员无法清洁,不 利于城市管理。同样,为降低工程投资,采用短桥长引道会影响 城市景观,位于软土地基上的高填土还会引起较大的路堤沉降。 为合理布设桥梁的引道、引桥,应从安全、经济、美观等方面进 行综合比较,避免不合理的长桥短引道或短桥长引道布设。 7.0.3市区、特别是老市区受条件限制在布设引道、引桥时易 造成两侧街区出人交通堵塞,为保证消防、救护、抢险等车辆进 出畅通,应结合引道、引桥、街区支路和防洪抢险的要求布设必 要的通道,处理好与两侧街区交通的衔接, 桥梁引道为填土路堤时,尤其是在软弱地基上设置较高的引 道时,路基沉降会对附近建筑物和原有地下管道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城市给水排水等地下管道破坏后会造成桥梁引道、引桥堤 陷,因此宜将给、排水等刚性地下管道移至桥梁引道范围以外 布设。 引桥的墩、台沉降会影响附近建筑物。在墩、台施工时也会 影响附近建筑物,特别在桩基施工时更容易影响附近建筑物。 具有较大纵坡的引道上不宜设置平交道口,工厂、街区出人 口、车辆停靠站。 7.0.4主要是为了提高桥梁使用时的安全性。 7.0.5鉴于本规范第5.0.2条、第6.0.3条中已分别规定特大 桥、大桥、中桥的桥面宽度可适当减小,为了确保行车安全,本

条提出桥与路的缘石在平面上应设置缓和接顺段。 7.0.6简化设计,改善桥梁立面景观效果。 7.0.7.桥台侧墙后端要深人桥头锥坡0.75m(按路基和锥坡沉 实后计),是为了保证桥台与引道路堤密切衔接。 台后设置搭板已在城市桥上使用多年,实践表明这是目前治 理桥头跳车简单、实用且有效的办法。 7.0.8桥头锥坡填土或实体式桥台背面的一段引道填土,宜用 砂性土或其他透水性土,这对于台背排水和防止台背填土冻胀是 十分必要的。在非严寒地区,桥头填土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桥 址附近的士填筑或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及其他轻质材料填筑

8立交、高架道路桥梁和地下通道

8.1.1在城市交通繁忙的区域或路段是否需要建立交、高架道 路桥梁或地下通道,应按城市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等)、 交叉线路的种类(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公路以及铁路)和等级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干线、支线、 专用线及站场区等)、车流量等条件综合考虑,作出规划,按现 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布置。 8.1.2设计立交、高架道路桥梁和地下通道时,因受当地各种 条件制约,其平面布置、跨越形式、跨径、结构布置等方案是比 较多的,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1.1条的规定要求外,根据经验, 提出应按以下各条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1城市立交、高架道路的交通量大、涉及面广,建成后改 造拓宽、加长、提高标准比较困难。特别是地下通道,扩建难度 更大,改建费用更高,故强调主体部分宜按规划一次修建。在特 殊情况下(如相交道路暂不兴建等),次要部分(如立交匝道) 可分期建设,但要考感后建部分的可实施性。 2城市征地、拆进(无其对城市中心区或较大建筑)是个 大间题,拆迁费用巨大,有时往往是控制整个工程能否实施的关 键,故提出特别注意。 3本规范第7.0.3条已提出“桥梁引道及引桥的布设,应 处理好与两侧街区交通的衔接,并应预留防洪抢险通道。”同样 对于立交、高架道路的匝道以及地下通道的引道布设亦可能会由 于对邻近原有街区的交通出行考愿不周,特别是填士引道或下穿 地下通道的引道往往会引起消防、救护、抢险车辆的出入困难,

给邻近街区周边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带来不便。为解决这类问 题,设计时常需在引道两侧另辟地方道路(辅道系统),解决周 边车辆出入、转向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通行的问题,增加了工程 投资规模。因此,设计中应全面考虑。 4立交、高架道路桥梁的总体布置和外形处理不当,会带 来不良景观。高架道路桥下空间的利用也要综合考,如作为停 车场,则桥下须满足车辆进、出口位置,出、人路线以及行车视 距等要求,这样可能会影响桥跨布置和墩、台的形式。作为交通 枢纽的立交桥架、位手快速路上的高架道路桥梁在桥下不应设置 商场、自由集市等,以免干扰交通,影响使用功能。 5地形、地物将影响立交的平面布置(正、斜、直、弯)。 地质、地下水情况及地下工程设施对选用上跨桥还是下穿地下通 道起决定作用,在设计时应仔细衡量。 6城市中各类重要管线较多,使用不能中断。在修建立交 或高架道路时应考虑桥梁结构的施工工艺对城市管线的影响,对 不能切断的城市管线会出现先期二次拆迁而增加整个工程投资。 对于下穿结构会遇到重力流排水管的拆改等问题,在设计时应妥 善解决。 7在城市改造中,拟建立交附近会有较多的建筑物,立交 形式、结构、施工工艺会对原有建筑和景观产生不同影响。 通常,总是在重要、交通繁忙的道路或道路交叉口,枢纽修 建高架道路或立交,在施工中必须维持必要的交通,尤其是与铁 路交会的立交要保证铁路所需的运行条件,在设计中必须加以 考虑。 在设计中选用的结构形式,特别是基础形式,要充分考虑拟 建工程对规划中的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这方面也有一些教训。如 某市的一座跨线铁路立交(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墩、 台、引道挡土墙均采用天然地基(该工程位于铁路站场区,限于 当时的技术条件,采用桩基等人工基础,将影响铁路运行),引 道挡土墙高出地面8m左右,在当时被认为是在软土地基上获得

成功的一项优秀设计。后因交通需要,规划部门欲利用两侧既有 道路,在立交两侧加建地下通道。但在具体设计时发现:如要保 证原有墩、台、挡土墙的基础稳定,新开挖基坑需离原挡土墙 15m以外,不能按规划设想利用既有道路,只得另觅新址,并 使邻近地区成为新建较大结构工程的禁区。 8在城市建成区或居民集中区域修建立交或高架道路时, 由于行车条件的改善,往往机动车的行车速度较高,其尾气、噪 声对周边的影响不容忽视,必要时应采取工程措施(如增设隔声 屏障等)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1.3立交、高架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 1提出了平面设计要求。 2提出了纵断面设计要求。下穿地下通道设有凹形竖曲线, 竖曲线最低点不宜设在地下通道暗埋段箱涵内,可将其设在散开 段引道内,这是为了使暗埋段地下通道内不易产生积水,地下通 道内路面潮湿后易干,以免人、车打滑。因此一般在地下通道内 常不设排水口,通常利用边沟纵向排水至设在竖曲线最低点的引 道排水口,进人集水井,用泵将集水井中的水排出。一般在引道 下设集水井要比地下通道下设集水井方便。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37规定。非机动车车行道 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规定限制坡长。 3提出了对横断面布置的要求。 4、立交区段的各种杆、柱、架空线网的布置,不要呈凌乱 状,线网宜入地。照明灯具布置要与两端道路结合良好。 8.1.4本条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37的规 定制订。 8.1.5墩、柱受汽车撞击作用的力值、位置可按现行《公路桥 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规定取值。对易受汽车撞击的相 关部位应采用如增设钢筋或钢筋网、外包钢结构或柔性防撞垫等 防护构造措施,对于采用外包钢结构或柔性防撞垫等防护构造措

成功的一项优秀设计。后因交通需要,规划部门欲利用两侧既有 道路,在立交两侧加建地下通道。但在具体设计时发现:如要保 证原有墩、台、挡土墙的基础稳定,新开挖基坑需离原挡土墙 15m以外,不能按规划设想利用既有道路,只得另觅新址,并 使邻近地区成为新建较大结构工程的禁区。 8在城市建成区或居民集中区域修建立交或高架道路时, 由于行车条件的改善,往往机动车的行车速度较高,其尾气、噪 声对周边的影响不容忽视,必要时应采取工程措施·(如增设隔声 屏障等)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1.3立交、高架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

8.1.5墩、柱受汽车撞击作用的力值、位置可按现行《公路桥 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规定取值。对易受汽车撞击的相 关部位应采用如增设钢筋或钢筋网、外包钢结构或柔性防撞垫等 防护构造措施,对于采用外包钢结构或柔性防撞垫等防护构造措 施,安全带宽度应从外包结构的外缘起算

8.1.7本条提出:“高架道路桥梁长度较长时,应每隔一定距离 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开启式护栏,”主要是为了疏散因交通事故 等原因造成车辆阻塞汉泉山庄别墅建筑施工图,为救援工作创造条件。

3.2立交、高架道路桥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