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18-2004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pdf

SL18-2004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64456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18-2004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pdf简介:

SL18-2004《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是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利行业标准。该规范主要针对渠道防渗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等方面,提供了一套详细的工程技术指导。

SL18-2004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适用范围:规范适用于各类渠道的防渗工程,包括灌溉渠道、引水渠道、输水渠道等。

2. 设计原则:强调了防渗工程的设计应考虑渠道的运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以保证工程的经济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3. 设计要求:明确了渠道防渗材料的选择、防渗结构的设置、防渗层的施工工艺等具体设计要求。

4. 施工技术:详细规定了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施工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5. 验收标准:给出了工程验收的程序、内容和标准,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功能。

6. 维护管理:提出了防渗工程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的要求,以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

总之,SL18-2004《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对于规范和提升我国渠道防渗工程的建设质量,防止水资源浪费,保障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SL18-2004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pdf部分内容预览:

耕地时,K,值可按表6.5.4选用。 表 6.5.4U 形渠道的 A

表6.5.4U形渠道的K值

图6.5.5弧形坡脚梯形断面

6.6伸缩缝、砌筑缝及堤顶

6.6.1刚性材料渠道防渗结构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应依 据渠基情况、防渗材料和施工方式按表6.6.1选用;伸缩缝的形式 见图6.6.1;伸缩缝的宽度应根据缝的间距、气温变幅、填料性能 和施工要求等因素,采用2cm~3cm。伸缩缝宜采用粘结力强、变 形性能大、耐老化、在当地最高气温下不流尚、最低气温下仍具柔 性的弹塑性止水材料,如焦油塑料胶泥填筑《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细则 JTG/TL80-2014》,或缝下部填焦油塑料 胶泥、上部用沥青砂浆封盖,还可用制品型焦油塑料胶泥填筑。有 持殊要求的伸缩缝宜采用高分子止水带或止水管等。伸缩缝填料的 配合比和制作方法见附录F

表 6.6.1防渗渠道的伸缩缝间脂

:当渠道为软基或地基承载力明显变化时,浆砌石防渗结构宜设置

3.正水带 图6.6.1风性材技防渗层电缩缝形式

6.6.2水泥土、混凝土预制板(槽)和浆砌石,应用水泥砂浆或 水泥混合砂浆砌筑,水泥砂浆勾缝。混凝土U形槽也可用高分子止 水管及其专用胶安砌,不需勾缝。浆砌石还可用细粒混凝土砌筑。 砌筑和勾缝砂浆的强度等级可按表6.6.2选定;细粒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低于C15,最大粒径不大于10mm。沥青混凝士预制板宜采用沥 青砂浆或沥青玛蹄脂砌筑。砌筑缝宜采用梯形或矩形缝,缝宽 1.5cm~ 2.5.cm

表6.6.2砂浆的强度等级 单位:MPa

6.6.3防渗渠道在边坡防渗结构顶部应设置水平封顶板,其宽度为 15cm~30cm。当防渗结构下有砂砾石置换层时,封顶板宽度应大于 防渗结构与置换层的水平向厚度10cm,当防渗结构高度小于渠深时 应将封顶板嵌入渠堤。

6.6.4防渗渠道堤顶宽度可按表6.6.4选用,渠堤兼做公路时,应

按道路要求确定。U形和矩形渠道,公路边缘宜距渠口边缘0.5m~ 1.0m。堤顶应作成向外倾斜1/100~2/100的斜坡。 表6.6.4防渗渠道的堤顶宽度

按道路要求确定。U形和矩形渠道,公路边缘宜距渠口边缘0.5m~ 1.0m。堤顶应作成向外倾斜1/100~2/100的斜坡。 表6.6.4防渗渠道的堤顶宽度

7.1.1当防渗渠段系湿陷性黄土、软弱土、沙土、分散性土、膨 胀土、盐胀土、冻胀土渠基,或具有裂隙、断层、滑坡体、溶(空 洞,以及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取工程措施确保渠基稳定。 7.1.2满足渠基稳定要求,可采用适应基土变形的渠道断面和防 渗结构或处理渠基,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7.1.3渠基处理方案应根据工程要求、气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 质条件,并考虑防渗结构和渠基的共同作用、地形地貌、环境情况 和对邻近工程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 定。 7.1.4大型渠道,应在有代表性的渠段上,对已选定的渠基处理 方法,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检 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应查明原因,修改设 计参数或调整渠基处理方法。

7.2.1弱湿陷性土基和新建过沟填方渠道,宜采用适应基土变形 的渠道断面和防渗结构。 7.2.2强湿陷性土基,宜采用深翻回填渠基、设置灰土夯实层、 打孔浸水重锤夯压或强力夯实等方法处理。处理深度应根据当地情 况,经试验确定,

置10cm厚的混凝土格栅或土工格栅种植草皮并每隔10m~20m 设置纵、横向混凝土排水明沟系统。

7.4.1弱膨胀土渠道,宜采用适应基土变形的渠道断面和膜料防 渗结构,堤顶膜层上应覆盖40cm~50cm厚的当地士,并压实。 7.4.2在强膨胀土或裂隙多的中膨胀土上的输水渠道,其迎水面 和堤顶(或战台),宜用石灰掺量为4%~8%的灰土压实处理。其 享度为20cm~30cm,干密度不小于1.55g/cm²。堤顶(或战台)灰 土层上覆盖10cm厚的非膨胀土。 7.4.3渠道外坡及挖方渠道战台以上的内坡,当坡高小于4m时 宜换土20cm~30cm,种植草皮;当坡高大于或等于4m时,宜设 置10cm厚的混凝土格栅或土工格栅种植草皮并每隔10m~20m 设置纵、横向混凝土排水明沟系统。

7.6.1渠道防渗工程环境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时,应进行防冻 胀设计: 1土质:土中粒径小于0.05mm的土粒含量按重量比大于总 土重的6%; 2冻深:标准冻深(邻近工程地点气温条件相近的气象站近

7.6.1渠道防渗工程环境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时,应进行防冻

期观测系列不短于20年的历年最大冻深平均值)大于0.1m; 3水分:冻结初期土的含水量大于0.9倍塑限含水量;或地 下水位至渠底的理深小于土的毛管水上升高度加设计冻深。 7.6.2渠基土的设计冻深、冻胀量和冻胀性级别,应按《水工建 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中规定的方法确定。 7.6.3当渠基土的冻胀性属I、Ⅱ级时,宜按渠道大小等情况分 别采用下列不同的渠道断面和防渗结构: 1小型渠道采用整体式混凝土U形槽衬砌。 2中型渠道采用弧形断面或弧形底梯形断面,板膜复合防渗 结构。 3大型(或宽浅)渠道采用弧形坡脚梯形断面,板膜复合防 渗结构。并适当增设纵向伸缩缝,适应冻胀变形。 4梯形混凝土衬砌渠道,可采用架空梁板式(预制口形板) 或预制空心板式防渗结构。 7.6.4当渠基土的冻胀性属Ⅲ、IV、V级时,宜按渠道大小和形 式等情况分别采用下列不同的渠道断面和防渗结构: 1小型渠道采用地表式整体混凝土U形槽或矩形槽。槽底 立按本规范7.6.5要求设置保温层或非冻胀性土置换层,槽侧回填 土高度应小于槽深的1/3。也可采用暗渠或暗管输水,其顶面的埋 深应不小于设计冻深。 2渠深不超过1.5m的宽浅渠道,宜采用矩形断面,渠岸用 挡土墙式结构,渠底用平板结构,墙与板连接处设冻胀变形缝。 3 大、中型渠道,应结合本规范7.6.5中措施,采用7.6.3 中的渠道断面和防渗结构。 4深控方道可平用明涵或隧洞检水

6.5冻胀土基处理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防渗结构下设置保温层(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高分 子防渗保温卷材等)保温层在强度、压缩系数、吸水率、耐久性 等方面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大型渠道的保温层厚度,应通过热 工计算确定;中、小型渠道,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高分子 防渗保温卷材保温时,其厚度可取地下水影响系数为1.0的设计 冻深的1/10~1/15。 2当地或附近有较丰富和适宜的非冻胀性土时(土中粒径 小于0.05mm的土粒含量不大于总土重的6%)川07G01 轻质填充墙构造图集,可采用非冻胀性土

置换渠床冻胀性土。渠床各部位的置换深度Zn可按表7.6.5取值。 当置换层有被淤塞危险时,应设置反滤层或土工织物保护;当置换 材料饱水时,必须保证冻结期置换体有排水出路

7.6.5渠床置换比e值表

注:直换比是防渗结构厚度与置换深度Z.之和同设计冻深Z之比,用 百分数%表示。 3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和土中水分。设置方法可 按下列不同情况分别确定。 1)当冻结层或置换层以下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厚度小于 10m,深层地下水埋深距设计冻深大于3m时,可在渠 底每隔10m~20m设一眼盲井,使冻结层或置换层与 透水层联通。 2)当渠床的冻结深度内有排水出路时,可在设计冻深底部 设置纵、横向暗排系统,把渠床冻结层中的重力水或渠 道傍渗水排出渠外。 3对于冬季输水的防渗渠道,当渠侧有傍渗水补给渠床时 可在最低水位以上设置反滤排水体,必要时设置逆止 阀。排水口及逆止阀设在最低行水位处,将傍渗水排入 渠内。 4用压实或强夯法提高渠床土的密度,应同时满足压实度 不低于0.98,干密度不低于1.60g/cm²且不小于天然干密度的1.05 倍的要求,压实深度不应小于渠床置换深度。 7.7其它情况 7.7.1软弱土基,可采用置换法处理。换填砂砾石时,压实系数 不应小王093·换填土料时大中型渠道压实系数不应小王0.95

7.7.2沙士基宜先振动压实后开挖挖好的渠床应立刻喷射1cm

厚的水泥浆或涂抹1cm~2cm厚的水泥砂浆固沙层。 7.7.3山、塬边渠道,可采用灌浆法填堵裂缝、孔隙和小洞穴。 灌浆材料可用粘土浆或水泥粘土浆。灌浆的各项技术参数宜经过试 验确定。对浅层窑洞、墓穴和大孔洞,可采用开挖回填法处理。 7.7.4膜料、沥青混凝土防渗渠道,必要时,应在渠基土中加入 灭草剂进行处理,并回填、夯实、修整成型后,方可铺砌。 7.7.5改建的防渗渠道基土,应特别注意渠坡新、老土的结合。 填筑时,应将原渠坡挖成台阶状,再在上面夯填新土,整修成设计 要求的渠道断面。 7.7.6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刚性材料防渗渠道和埋铺式膜料防渗

8.1.1粘性士的选用和粘砂混合土、灰土、三合土、四合士等混 合土料的配合比,应按下列步骤和要求确定: 1通过试验确定粘性土、不同配合比混合土料的夯实最大干 密度和最优含水率。 2按不同粘性土和不同配合比混合土料的最优含水率、最大 干密度制备试件,进行强度和渗透试验。根据最大强度、最小渗透 系数选用粘性土和确定混合土料的最优配合比。 3粘性土和粘砂混合土还应进行泡水试验。若试验发现试体 崩解或呈浑浊液时,应改换粘性土和调整粘砂混合土的配合比。 8.1.2无条件进行试验时,混合土的配合比可按以下要求选定: 1灰土的配合比应根据石灰的质量、土的性质和工程要求选 定。可采用石灰与土之比为1:3~1:9。使用时,石灰用量还应根据 石灰储放期的长短适量增减,其变动范围宜控制在±10%以内。 2三合土的配合比宜采用石灰与土砂总重之比为1:4~1:9。 其中,土重宜为土砂总重的30%~60%;高液限粘质土,土重不宜 超过土砂总重的50%。 3采用四合土时,可在三合土配合比的基础上加入25%~ 35%的卵石或碎石。 4粘砂混合土中,高液限粘质土与砂石总重之比宜为1:1。 8.1.3无条件进行试验时,灰土、三合土等土料的最优含水率, 可按以下要求选定: 1灰土可采用20%~30% 2三合土、四合土可采用15%~20%。 3粘性土、粘砂混合土宜控制在塑限土4%范围内,并可参见 表8.1.3选用。

《检验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建设工程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CNAS-CI07:2018》8.1.4土料防渗结构的厚度应根据防渗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中、 小型渠道可参照表8.1.4选用

8.1.4土料防渗结构的厚度应根据防渗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中、 小型渠道可参照表8.1.4选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