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软管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GB/T7113.1-2014》

《绝缘软管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GB/T7113.1-2014》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3640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绝缘软管

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Flexible insulating sleeving-
Part 1: Definitions and general requirements
(IEC 60684-1:2003,MOD)

GB/T 7113.1-2014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4日
实施日期:2015年02月01日


前 言


    GB/T 7113《绝缘软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第2部分:试验方法;
    ——第3部分:聚氯乙烯玻璃纤维编织软管;
    ——第4部分:丙烯酸酯玻璃纤维编织软管;
    ——第5部分:硅橡胶玻璃纤维编织软管;
    ——第6部分:聚氨酯(PUR)玻璃纤维编织软管;
    ……
    本部分为GB/T 711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 7113-2003《绝缘软管 定义和一般要求》,与GB/T 7113-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标准“范围”作了进一步说明;
    ——增加了“订货”、“质量鉴定要求”、“尺寸和/或颜色的相关性”、“委托检验”等章节,删除了“一般要求”一章(见第6章、第12章、第13章和第14章,2003年版第5章)。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EC 60684-1:2003《绝缘软管 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本部分与IEC 60684-1:2003相比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IEC 60684-1:2003的“引言”,在“分类”一章中增加了举例说明;
    一一为避免产生悬置段,分别在“分类”、“尺寸”两章中增加了5.1和7.1“总则”。
    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1)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萧山绝缘材料厂、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罗传勇、张胜祥、宋玉侠。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7113-1986、GB/T 7113-2003。

1 范围


    GB/T 7113的本部分规定了绝缘软管的定义和一般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主要用于电气设备的导体和接头绝缘的绝缘软管。某些型号的软管也适用于绑扎、识别、外围密封和机械保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00.5-2013 电工术语 绝缘固体、液体和气体(IEC 60050-212:2010,IDT)
    GB/T 7113.2-2014 绝缘软管 第2部分:试验方法(IEC 60684-2:2003,MOD)
    IEC 60304 低频电缆和电线用绝缘标准颜色(Standard colours for insulation for low-frequency cables and wires)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00.5-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值 central value
    当试验结果按大小顺序排列时奇数次试验的中间的结果或偶数次试验的中间两个结果的平均值。

3.2 批次 consignment
    一次交货的同一尺寸、型号、等级和颜色的所有材料。

4 试样


    以能代表整批材料的原则按所需试验的内容选取足够的软管作为试样。除非供需双方另有规定,一次交货的每一尺寸、型号和颜色的软管应被看做为单一批次。

5 分类


5.1 总则
    软管按产品规范的标准代号、顺序号加上破折号后三位数字进行分类。三位数字中的第一位数字表示软管的基本类型,即:
    1:普通挤出管,但不包括热收缩管。
    2:热收缩管。
    3:无涂层编织纤维管。
    4:有涂层编织纤维管。
    5~9:待分配。
    第二和第三位数字只用于区分各种软管。
    三位数字的编排见表1。
    示例:


4961179_cd139f9b767a4f47895230b38fa3e773.jpg


5.2 产品规范编号体系
    标准按分类方式和材料基本类型对产品进行编号排序,见表1。


4961180_224924e423224d9f9e2457be25db79f0.jpg

6 订货


    订购软管时,需方应说明如相应各产品规范的“分类”一章所规定的详细信息,如:产品采用标准编号、尺寸(内径及壁厚)、颜色等。

7 尺寸


7.1 总则
    优选尺寸由相应的产品规范规定,但也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7.2 长度
    软管应以连续的或切成一定长度的方式供货,具体按供需双方商定。

7.3 内径
    每种类型软管的合适内径由产品规范规定。

7.4 壁厚
    每种类型软管的合适壁厚由产品规范规定。

7.5 公差
    每种类型软管的合适尺寸公差由产品规范规定。

8 颜色和透明度


    软管应以本色或着色的形式供货。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时,每种颜色应覆盖足够的表面以便在正常日光下可快速鉴别。
    对于着色的软管,其颜色应与IEC 60304中规定的颜色之一相对应。
    要求透明的软管可以是着色的,并且应符合GB/T 7113.2-2014中透明度试验的要求。
    非标颜色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9 外观


    软管外表应均匀一致、平滑,内外表面应无凹凸不平之处,有涂层编织纤维软管的涂覆材料应均匀、连续、牢固地粘附于编织纤维上。
    不应有影响产品规范中规定的性能的缺陷。

10 包装


    供应软管时应保证其在运输、装卸和贮存期间具有足够的保护。除非合同要求用诸如集装箱或分格箱等另一种包装形式外,软管应均匀而紧密地绕在卷筒上或绕成盘并予以适当保护。如果单一包装内的软管不止一段,需方可以要求供方在标签上予以标明。下列条款由供需双方商定:
    ——段数;
    ——最小长度;
    ——标志要求。

11 标志


    每单一包装上应清晰、牢固地标注有产品规范中规定的标识及下列信息:
    a) 每卷或每盘或每包中软管的长度;标称内径及壁厚等信息;
    b) 制造商和/或供应商的名称和/或商标;
    c) 切成段供货时,单一包装中的段数;
    d) 需方要求的附加信息(例如最高电压值,最高表面温度,不适应的特殊环境如油和油脂);
    e) 供货总量和/或卷或盘数;
    f) 批号;
    g) 使用截止期(如果有要求);
    h) 打印在软管上的符号或代号。

12 质量鉴定要求


12.1 经供需双方商定,供方应提供由获得国内或国际机构认可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质量证书。

12.2 需要时,供方应提供材料组成的细节、约定的工艺和令质量鉴定机构满意的证据,即所供软管符合产品规范中所列的所有要求的证据。
    已申明的用于生产软管的材料组成和规定的工艺未经质量鉴定机构书面同意不得变更。若发生变更,应由质量鉴定机构重新进行质量鉴定检验。
    除非另有规定,质量证书有效期为五年,五年后供方应重新申请符合产品规范的质量鉴定。

12.3 质量鉴定试验应在产品规范中指定尺寸的试样上进行。

12.4 当某项试验不符合要求,则应再取两组试样重复进行试验。这时两组试样均应符合要求,否则该软管应被判定为不符合产品规范。

12.5 无第三方质量鉴定时,可要求供方提供表明符合产品规范的检测报告。

13 尺寸和/或颜色的相关性


    除下面列出的这些性能外,GB/T 7113.2-2014中列出的各项试验方法基本上与软管的材料组成有关,因此试验仅需在产品规范所列的限定尺寸和/或颜色的软管上进行。然而,这些试验适用于产品规范中所列的、具有相同材料组成的所有尺寸和/或颜色的软管。与尺寸和/或颜色相关的更多试验将在产品规范中予以规定。这些试验通常将在以下列出的试验中选取:
    a) 内径、壁厚及同心度的测量;
    b) 受热后的抗破裂;
    c) 长度变化;
    d) 负荷变形;
    e) 加热后的弯曲性;
    f) 低温弯曲性;
    g) 击穿电压;
    h) 脆化温度;
    i) 柔软性;
    j) 拉伸强度(仅适用于编织软管);
    k) 抗损伤性试验;
    l) 火焰蔓延试验;
    m) 有限收缩性;
    n) 单位长度的质量;
    o) 裂缝扩展。
    对所列限定尺寸和/或颜色的软管而言,供方应对产品规范中的所有性能进行检测。这样可以认为规范中所列的所有尺寸和/或颜色的软管应是经过检验的。其他尺寸和/或颜色的软管可通过特别要求加以检验,但仅限于要求做以上所列出的这些检验项目。

14 委托检验


    供方应确保每一次交付的所有软管能够符合产品规范中所规定的要求。若需方提出要求,对每一次交付的软管所做的检验应与供方协商,若需第三方鉴定,供方应同意并与鉴定机构商定进行检验。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