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 JGJ/T449-2018》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 JGJ/T449-2018》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868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


Standard for green performance calculation of civil buildings
JGJ/T 449-2018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8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8年第97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449-2018,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8年5月28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室外物理环境;5 建筑节能与碳排放;6 室内环境质量。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清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馆400A,邮政编码:100084)。
    本标准主编单位:清华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厦门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林波荣  王清勤  周辉  杨仕超 郝军  孟庆林  冯雅  钱华 燕达  季亮  郝斌  罗涛 杨柳  刘京  丁勇  燕翔 刘加根  高庆龙  王鹏  刘建华 李琼  彭渤  彭军芝  马扬 赵洋  闫国军  潘振  周浩 张德银  李紫微  罗智星  张滨 梁楠  余琼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李德英  栾景阳  曹永敏  潘毅群 龚延风  鲍宇清  刘刚  吴会军 许远超  王云新  李本强

1 总 则


1.0.1 为统一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的基本要求,规范绿色性能计算过程,为民用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计算。

1.0.3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的计算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 green performance of civil building
    民用建筑中涉及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外环境等方面的参数和指标。

2.1.2 建筑环境与节能性能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aving performance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中涉及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声、光、热、风及室内空气品质)、节能和碳排放等相关的性能指标。

2.1.3 围护结构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e of building enve-lope
    与参照建筑相比,设计建筑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改善而使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降低的百分数。

2.1.4 参照系统 reference HVAC system
    进行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计算时,作为计算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用的基准系统。

2.1.5 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e of HVAC system
    与参照系统相比,设计系统通过能效提升、节能优化而使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降低的百分数。

2.1.6 照明系统节能率 energy saving rate of lighting system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前提下,由照明功率密度或控制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全年照明系统能耗降低的百分数。

2.2 符 号


2.2.1 风环境
    H——对象建筑或建筑群特征高度;
    α——风速梯度分布幂指数。

2.2.2 节能率
    ΦENV——围护结构节能率;
    ΦHVAC——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
    Φlgt一一照明系统节能率。

2.2.3 能耗与负荷
    Ebld——建筑供暖和供冷全年综合能耗量;
    EH,bld——建筑全年供暖能耗量;
    EC,bld——建筑全年供冷能耗量;
    Ebld,des一一设计建筑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
    Ebld,ref——参照建筑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
    EHVAC——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
    EH,i——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供暖能耗量;
    EC,i——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供冷能耗量;
    EHVAC,des——设计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
    EHVAC,ref——参照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
    Esup——送风系统耗电量;
    Event——通风系统耗电量;
    Elgt——照明系统耗电量;
    Elgt,des——设计条件照明系统全年能耗量;
    Elgt,ref——基准条件照明系统全年能耗量;
    Ii——光伏板所在平面在第i月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
    P——光伏发电机组发电量;
    QH,bld——建筑全年累计耗热量;
    QC,bld——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
    Qaux——辅助能源加热量;
    Qhl——系统热损失量;
    Qu——用户用热量;
    ∑QL,R——建筑全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
    ∑QH,R——建筑全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热量;
    ∑QL——建筑全年的空调用冷量;
    ∑QH——建筑全年的空调用热量。

2.2.4 折算权重
    5787415_2c07e60841be4e0398885124763b82df.jpg

——供暖系统综合效率折算权重;
    5787416_b19221d14baa40f2bef7a0c3c62187d5.jpg ——供冷系统综合效率折算权重。

2.2.5 功率
    Ep,r——参照系统的水泵电功率;
    Ep,f——设计系统的水泵电功率;
    LPDi一一照明功率密度;
    Q1一一建筑设计热负荷;
    Wsa,i——送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
    Wv,i——通风系统耗功率;
    Wfa,i——送风系统耗功率;
    Ws,i——通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

2.2.6 效率
    ηcd,i——电机及传动效率;
    ηf,i——风机效率;
    η——光伏系统效率。

2.2.7 时间
    tdf,i——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年运行小时数;
    tdv,i——通风系统年运行小时数;
    tdl,i——照明年运行小时数;
    Y——建筑寿命。

2.2.8 风量
    Vfa,i——新风风量、空调机组送风量或风机盘管送风量;
    Vi——通风系统送风量。

2.2.9 系数
    Ff,i——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的同时使用系数;
    Fv,i——通风系统风机的同时使用系数;
    Fl,i——灯具的同时使用系数;
    Ki——灯具维护系数;
    k——光伏电池性能衰减修正系数;
    Ui——灯具利用系数;
    Wp——标准状态下单位面积光伏产品发电功率的参数。

2.2.10 耗电输热比
    EHRr——参照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EHRf——设计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2.2.11 压力
    Pfa,i——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的全压;
    Pi——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

2.2.12 碳排放
    Cm——建材生产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Ct——建材运输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Co——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Ei——第i种能源的年消耗总量;
    Fmi——第i种建材的生产碳排放因子;
    Fti——第i种建材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
    Fei一一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Li一一第i种建材的平均运输距离;
    Mi一一第i种建材的总用量。

2.2.13 其他
    Ai一一工作面面积或建筑面积;
    Apv——光伏板安装面积;
    Ac——建筑面积;
    Evi——设计照度;
    Rch——全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比例;
    ηs——灯具的平均光效;
    ηc——太阳能贡献率;
    μ——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损比。

3 基本规定


3.0.1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以单体建(构)筑物、建筑群或单个区域作为对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中涉及的建筑环境与节能指标的规定。

3.0.2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采用的软件应通过可靠性验证。

3.0.3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分析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3.0.4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应根据设计文件或竣工文件确定,建筑及场地条件设定应根据现状或规划设计图确定,并应以较不利条件为准;
    2 物理模型的几何尺寸应按实际建筑1:1设置,并应包括重点组件;
    3 当物理模型需简化时,模拟结果的误差应在工程允许范围内;
    4 物理模型的对称面可根据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对称性进行设置。

3.0.5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应编制建筑环境与节能性能计算专项报告,报告的编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信息;
    2 计算依据: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3 计算软件:软件名称、版本号、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计算区域、物理模型、边界条件或计算条件;
    5 计算结果达标分析及结论。


.

4 室外物理环境


4.1 一般规定


4.1.1 室外物理环境性能应包括室外风环境、热岛强度、环境噪声、日照和室外幕墙光污染等内容,其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设计和评价标准的规定。

4.1.2 室外日照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的有关规定,专项报告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1.3 室外幕墙光污染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 18091的有关规定,专项报告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2 室外风环境


4.2.1 室外风环境计算应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其物理模型、边界条件和计算域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冬夏季节的典型工况气象参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或可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对不同季节,当存在主导风向、风速不唯一时,宜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或当地气象局历史数据分析确定。当计算地区没有可查阅气象数据时,可采用地理位置相近且气候特征相似地区的气候数据,并应在专项计算报告中注明。
    2 对象建筑(群)顶部至计算域上边界的垂直高度应大于5H;对象建筑(群)的外缘至水平方向的计算域边界的距离应大于5H;与主流方向正交的计算断面大小的阻塞率应小于3%;流入侧边界至对象建筑(群)外缘的水平距离应大于5H,流出侧边界至对象建筑(群)外缘的水平距离应大于10H。
    3 进行物理建模时,对象建筑(群)周边1H~2H范围内应按建筑布局和形状准确建模;建模对象应包括主要建(构)筑物和既存的连续种植高度不少于3m的乔木(群);建筑窗户应以关闭状态建模,无窗无门的建筑通道应按实际情况建模。
    4 湍流计算模型宜采用标准k-ε模型或其修正模型;地面或建筑壁面宜采用壁函数法的速度边界条件;流入边界条件应符合高度方向上的风速梯度分布,风速梯度分布幂指数(α)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 风速梯度分布幂指数(α)


    5 流出边界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计算域具备对称性时,侧边界和上边界可按对称面边界条件设定;
        2)当计算域未能达到第2款中规定的阻塞率要求时,边界条件可按自由流入流出或按压力设定。

4.2.2 室外风环境计算的计算域网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面与人行区高度之间的网格不应少于3个;
    2 对象建筑附近网格尺度应满足最小精度要求,且不应大于相同方向上建筑尺度的1/10;
    3 对形状规则的建筑宜使用结构化网格,且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1.3;
    4 计算时应进行网格独立性验证。

4.2.3 室外风环境计算内容应包括各典型季节的风环境状况,且应统计计算域内风速、来流风速比值及其达标情况。

4.2.4 室外风环境计算分析专项报告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3 热岛强度


4.3.1 室外热岛强度计算应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分布参数或集总参数方法,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气象参数的选取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或宜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
    2 计算内容应包括典型气象日设计工况在设计下垫面、绿化、水景、场地空间平面布置和材料属性条件下离地1.5m高度处的空气温度,且规定时间内参照工况条件下的热岛强度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绿色建筑设计或评价标准的要求。

4.3.2 当采用分布参数计算方法计算室外热岛强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域、网格划分、入口边界条件、地面边界条件、湍流模型的设定应符合本标准第4.2.1条和第4.2.2条的规定;
    2 太阳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影响应计入边界条件,宜包括各表面间多次反射辐射和长波辐射作用;
    3 下垫面及建筑表面参数应包括材料物性和吸收率、反射率、渗透率、蒸发率等;
    4 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影响应计入建筑室外热环境模拟预测。

4.3.3 城市居住区热岛强度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 286的规定计算。

4.3.4 室外热岛强度计算分析专项报告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4 环境噪声


4.4.1 室外声环境计算的计算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声环境的模拟范围应包括对象建筑(群),以及对对象建筑(群)有反射声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建筑物;
    2 当噪声源处于对象建筑(群)较远的位置时,计算域应延伸到噪声源处,且应包括噪声源与对象建筑物。

4.4.2 室外声环境计算的物理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象建筑(群)和周边环境模型应按原尺寸1:1建立;物理模型应包括重要建筑物,且地面的覆盖范围应满足计算域的要求;建筑物不应放置在空旷或无地面环境;
    2 对象建筑(群)和对对象建筑(群)有反射声影响的建筑应按建筑布局和形状准确建模;
    3 当地形对声波有遮挡、反射以及绕射传播的作用时,建模对象除包括主要建(构)筑物外,还应包括实际地形;
    4 当设置声屏障时,应设定其吸声和隔声参数。

4.4.3 室外声环境计算的声接收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声场的水平声接收面距离地面高度应为1.2m~1.5m;
    2 建筑立面的声接收面距离建筑物墙壁和窗户应为1m;
    3 声接收面网格宜采用3m~10m的正方形网格,可结合建筑尺度和高度确定网格的大小;
    4 网格应覆盖整个计算域;
    5 对有起伏的地形宜采取简化接收面网格,网格面可随着地形过渡变化。

4.4.4 室外声环境计算中的声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外噪声源参数应根据模拟区域环评报告的监测数据结果进行设定;当无噪声环评报告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进行设定。
    2 公路、铁路类型的交通噪声的等线声源声功率参数,应结合室外噪声源的现状进行设定;设备类型的噪声源声功率应通过设置相应的点声源和面声源声功率进行设定。
    3 室外应设定计算区域的背景噪声,室外计算区域的背景噪声应为目标噪声源外的其他环境噪声的总和。


.

5 建筑节能与碳排放


5.1 一般规定


5.1.1 建筑节能计算宜包括围护结构节能率、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照明系统节能率和碳排放等专项计算,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5.1.2 建筑节能计算应采用统一的气象参数,其计算用气象参数的选取宜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的规定。

5.1.3 建筑节能计算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能计算全年8760h逐时负荷;
    2 应能反映建筑外围护结构热稳定性的影响;
    3 应能计算不小于10个建筑分区;
    4 应能分别设置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室内人员数量、照明功率、设备功率、室内设定温度和新风量、送风温度等参数;且应能设置逐时室内人员在室率、照明开关时间表、电气设备逐时使用率、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等。

5.1.4 进行建筑节能计算时,人行为计算应根据实际建筑中人的行为模式确定。

5.1.5 不同能源种类之间的转换宜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能耗数据分类及表示方法》JG/T 358中规定的发电煤耗法换算系数确定。


5.2 建筑围护结构


5.2.1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率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分别计算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
    2 两次计算应采用相同版本的节能计算软件和典型气象年数据。

5.2.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率计算建模时,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以及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一致;当模型需要简化时,宜按房间朝向及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进行简化。

5.2.3 参照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按设计文件设定。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新风量、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和冬季设定温度、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新风运行情况、供暖空调系统运行时间、房间逐时温度等的设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5.2.4 计算围护结构节能率时,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Ebld——建筑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kWh);
          EH,bld——建筑全年供暖能耗量(kWh);
          EC,bld——建筑全年供冷能耗量(kWh);
          QH,bld——建筑全年累计耗热量(kWh),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QC,bld——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kWh),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5787419_4dccd89c6f284511a25ec34f676690d8.jpg

——供暖系统综合效率折算权重,按表5.2.4规定取值;
          5787420_6a1f0f95f2f34517a54912734509437f.jpg ——供冷系统综合效率折算权重,按表5.2.4规定取值。

表5.2.4 供暖供冷系统综合效率折算权重


5.2.5 围护结构节能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ΦENV——围护结构节能率;
          Ebld,des——设计建筑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kWh);
          Ebld,ref——参照建筑全年供暖供冷综合能耗量(kWh)。


5.3 供暖和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及照明系统


5.3.1 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应包括冷热源、输配系统及末端空气处理设备的能耗;建筑通风系统能耗应包括除消防及事故通风外的机械通风设备能耗;照明系统能耗应包括居住建筑公共空间或公共建筑的照明系统能耗。

5.3.2 当进行供暖和空调系统能耗计算时,节能计算软件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1.3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冷热源、风机和水泵的设备选型功能;
    2 应具有冷热源、风机和水泵的部分负荷运行效率曲线;
    3 应能给出建筑中未满足室温设定要求的时间;
    4 应能将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和累计耗热量折算为一次能耗量和耗电量。

5.3.3 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的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参数应按设计建筑围护结构设置。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的设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5.3.4 参照系统和设计系统的系统形式和参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风量、新风逐时开关率、房间空调设定温度、供暖设定温度及房间逐时温度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
    2 居住建筑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计算参数设置应符合表5.3.4-1的规定。对表中未提到的参数,设计系统与参照系统应保持一致。


表5.3.4-1 居住建筑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计算参数设置

    注:1 当以市政热力为热源时,设计系统的供暖能耗应包括热源侧供暖能耗与一次管网输送能耗;
        2 燃气燃煤锅炉应按管网与锅炉效率折算;地源热泵等集中系统应折算为季节综合性能系数(COP);
        3 当以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作为冷热源时,无输配系统能耗。

3 公共建筑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形式和参数的设置应符合表5.3.4-2的规定。在表中未提到的参数,参照系统应与设计系统保持一致。


表5.3.4-2 公共建筑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形式和参数设置

    注:1 当采用吸收式机组进行供暖和制冷时,参照系统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GB/T 18431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GB/T 18362的规定;
        2 当设计系统的输配水泵为一级泵时,参照系统应采用对应的一级泵定频系统;当设计系统的输配水泵为二级泵系统时,参照系统也应采用一级泵定频、二级泵变频系统;当设计系统采用变频措施时,水泵节能量可计入总节能量;
        3 冷机和水泵均为一机对一泵的台数控制。

5.3.5 当建筑供暖和空调能耗计算中包括蓄能、热回收等技术措施时,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的系统形式和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设计系统采用蓄能系统时,设计系统的热冷源、输配和末端能耗应按实际蓄能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计算,参照系统的能耗应按未设置蓄能系统相对应的常规方案进行计算,且应符合本标准第5.3.4条的规定;
    2 当设计系统采用热回收技术和利用自然冷源等节能措施时,设计系统的热冷源、输配和末端能耗应按实际设计方案计算能耗,参照系统的能耗应按未设置相应节能措施进行计算。

5.3.6 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的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空调制冷机组的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制冷冷水机组用电量应根据满负荷制冷性能系数(COP)和部分负荷效率曲线进行计算;
        2)单元机组用电量应根据设备性能系数(EER)进行计算;
        3)多联机组用电量应根据满负荷设备性能系数(EER)进行计算;
        4)直燃机组能耗应按机组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P)计算,其中热量折电量系数宜取0.45。
    2 冷却水系统的能耗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照系统的水泵扬程应取30m;
        2)参照系统的水泵流量应根据冷机冷凝热量、冷却水供回水温差计算,且应增加10%的富裕量;
        3)参照系统的水泵效率应根据水泵流量选取;当水泵流量小于200m3/h时,水泵效率应取0.69;当流量大于或等于200m3/h时,水泵效率应取0.71;
        4)参照系统的冷却塔风机电量应按单位电耗制冷量170kW/kW计算;
        5)设计系统的水泵扬程、流量及冷却塔风机电量应按实际参数进行计算;设计系统的水泵效率应按水泵设计工况进行计算。
    3 进行供暖空调水输送系统能耗计算时,参照系统和设计系统的水泵能耗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Ep,r——参照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Ep,f——设计系统的水泵电功率(kW);
          Q1——建筑设计热负荷(kW);
          EHRr——参照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EHRf——设计系统供暖空调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

5.3.7 进行空气处理系统能耗计算时,设备参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全空气空调系统设置可调新风比时,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的总新风比的最小限值可取50%;
    2 当新风总送风量小于40000m3/h或不计新风量时,风机盘管加集中新风空调系统的热回收排风量与总新风送风量的比例最小限值可取0;新风总送风量不小于40000m3/h时,最小限值可取0.25;
    3 未设置集中新风系统的房间,在设置新风换气机的人员所需新风量与总人员所需新风量的比例时,当人员所需最小总新风量小于40000m3/h时,最小限值可取0;当人员所需最小总新风量不小于40000m3/h时,最小限值可取0.25;
    4 新风或空调系统或风机盘管送风耗功率和空调送风系统的耗电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fa,i——送风系统耗功率(W);
          Esup——送风系统耗电量(kWh);
          Wsa,i——送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³/h)];

          Vfa,i——新风风量、空调机组送风量或风机盘管送风量,风机盘管时按中档风量(m³/h);
          Pfa,i——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的全压(Pa);
          ηcd,i——电机及传动效率,风机盘管时取0.85;
          ηf,i——风机效率,风机盘管时取0.78;
          tdf,i——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年运行小时数(h);
          Ff,i—一新风机组、空调机组或风机盘管的同时使用系数。

5.3.8 用于车库通风、厨房通风、设备间通风的耗功率和通风系统耗电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v,i——通风系统耗功率(W);
          Event——通风系统耗电量(kWh);
          Ws,i——通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³/h)];
          Vi——通风系统送风量(m³/h);
          Pi——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Pa);
          ηcd,i——电机及传动效率;
          ηf,i——风机效率;
          tdv,i——通风系统年运行小时数(h);
          Fv,i——通风系统风机的同时使用系数。

5.3.9 照明功率密度和照明系统耗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LPDi——照明功率密度(W/㎡);
          Elgt——照明系统耗电量(kWh);
          Evi——设计照度(lx);
          ηs——灯具的平均光效(lm/W);
          Ui——灯具利用系数;
          Ki——维护系数;
          Ai——工作面面积或建筑面积(㎡);
          tdl,i——照明年运行小时数(h);
          El,i——灯具的同时使用系数。

5.3.10 供暖和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的能耗量应折算成一次能耗量,折算系数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第5.1.5条的规定。

5.3.11 当进行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计算时,设计系统和参照系统的全年供暖和供冷综合能耗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EHVAC——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kWh);
          EH,i——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供暖能耗量(kWh),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EC,i一一供暖和空调系统全年供冷能耗量(kWh),通过模拟计算确定。

5.3.12 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ΦHVAC——供暖和空调系统节能率;
          EHVAC,des——设计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kWh);
          EHVAC,ref——参照系统全年综合能耗量(kWh)。

5.3.13 照明系统节能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Φlgt——照明系统节能率;
          Elgt,des——设计条件照明系统全年能耗量(kWh),不同房间照明功率密度按实际设计条件取值;
          Elgt,ref——基准条件照明系统全年能耗量(kWh),不同房间照明功率密度可按本标准附录C取值。


5.4 可再生能源


5.4.1 可再生能源贡献率应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贡献率和太阳能光电系统贡献率,其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规定。

5.4.2 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应包括太阳能贡献率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损比,其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太阳能热水系统能量平衡方程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s——集热系统得热量(kJ);
          Qaux——辅助能源加热量(kJ);
          Qhl——系统热损失量(kJ);
          Qu——用户用热量(kJ)。


    2 太阳能贡献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ηc——太阳能贡献率;
          Qs——集热系统得热量(kJ);
          Qhl——系统热损失量(kJ);
          Qu——用户用热量(kJ)。


    3 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损比,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μ——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损比;
          Qhl——系统热损失量(kJ);

          Qu——用户用热量(kJ)。


    4 当居住建筑采用紧凑式和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时,太阳能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宜按使用太阳能热水的户数与总户数之比判别的方式。

5.4.3 当计算太阳能提供的电量比例时,设计阶段宜采用专用软件计算全年发电量,也可采用下式测算全年发电量与该项目用电需求量之比;运行阶段应采用光伏系统全年实际发电量与建筑全年实际用电量之比。光伏发电机组的发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光伏发电机组发电量(kWh);
          Ii——光伏板所在平面在第i月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总量(MJ/㎡);
          Apv——光伏板安装面积(㎡);
          Wp——标准状态下单位面积光伏产品发电功率的参数;
          η——光伏系统效率,可取75%~80%;
          k——光伏电池性能衰减修正系数,可取0.85~0.9。

5.4.4 当计算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的比例时,设计阶段应采用全年动态模拟方法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运行阶段应采用全年实际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全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的比例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Rch——全年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比例;
          ∑QL,R——建筑全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kWh);
          ∑QH,R——建筑全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热量(kWh);
          ∑QL——建筑全年的空调用冷量(kWh);
          ∑QH——建筑全年的空调用热量(kWh)。

5.4.5 当进行地埋管换热系统模拟计算时,应对场地状况进行勘察,并应根据土壤(岩土)结构、热物性、占地面积、全年动态负荷和机组性能等确定地埋管的埋管方式、规格和长度。

5.4.6 当进行土壤源地源热泵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时,应采用典型气象年气象数据,室内热扰的设置应接近实际运行状态,可按本标准第5.3节进行设置。地下径流的影响应计入地埋管换热系统换热能力模拟计算中,周期性换热模拟不应小于连续5年。

5.4.7 当进行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模拟计算时,应掌握水源流量、水温及水质条件,气候变化和累计效应对水温边界取值的影响应计入模拟计算中,模拟计算时间应覆盖完整的采暖季和制冷季。

5.4.8 当进行生物质能供能系统计算时,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热值等计算参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5 碳排放计算


5.5.1 建筑碳排放计算应包括建材生产、运输阶段碳排放量和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

5.5.2 建筑碳排放计算应以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

5.5.3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Cm——建材生产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q/㎡);
          Mi——第i种建材的总用量(t);
          Fmi——第i种建材的生产碳排放因子(kgCO2eq/单位建材用量);
          Ac——建筑面积(㎡)。

5.5.4 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Ct——建材运输阶段的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q/㎡);
          Mi——第i种建材的总用量(t);
          Li——第i种建材的平均运输距离(km);
          Fti——第i种建材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kg-CO2eq/(t·km)];
          Ac——建筑面积(㎡)。

5.5.5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Co——建筑运行阶段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q/㎡);
          Ei——第i种能源的年消耗总量(单位能耗量/年);
          Fei——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q/单位能耗量);
          Ac一一建筑面积(㎡);
          Y——建筑寿命(年)。

5.5.6 建筑碳排放计算中各类碳排放因子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材生产碳排放因子应按建材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的碳排放,以及建材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和相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等确定;
    2 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应按运输过程各类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确定;
    3 建材生产和运行阶段所消耗电力的碳排放因子应按项目所在区域大电网的排放因子确定。


6 室内环境质量


6.1 一般规定


6.1.1 室内环境质量应包括自然通风、气流组织、热湿环境、空气品质、室内光环境和室内声环境。

6.1.2 室内自然通风、气流组织和热湿环境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计算域内人员活动区的热环境参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可将空气龄作为补充评价指标;
    2 计算内容应包括计算域内距地面1.0m、1.5m高处平面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及计算域内主送风口剖面的速度和温度分布;
    3 当采用CFD方法模拟时,网格应进行独立性验证。

6.1.3 室内空气品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室内空气中典型污染物浓度水平、建筑各区域间污染物扩散水平作为评价指标;
    2 计算内容应包括计算域或单室内距地面1.0m高处平面的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以及建筑各区域内典型污染物浓度逐时值。

6.1.4 气流组织和空气品质计算宜采用单区域、多区域网络法或CFD方法。

6.1.5 自然通风、气流组织与空气品质计算的气象参数宜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的规定选取。



6.2 自然通风


6.2.1 自然通风计算可采用区域网络模拟法或基于CFD的分布参数计算方法,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评估单个计算区域或房间内空气混合均匀时的建筑各区域或房间自然通风效果时,宜采用区域网络模拟方法;
    2 当描述单个区域或房间内的自然通风效果时,宜采用CFD分布参数计算方法。

6.2.2 当采用区域网络模拟方法计算自然通风时,计算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通风拓扑路径图,及据此建立的物理模型;
    2 通风口阻力模型及参数;
    3 通风口压力边界条件;
    4 其他边界条件,包括热源、通风条件、时间进度、室内温湿度,以及污染源类型、污染源数量、污染源特性等;
    5 模型简化说明。

6.2.3 当采用CFD分布参数计算方法计算自然通风时,宜采用室内外联合模拟法或室外、室内分步模拟法,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域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室内外联合模拟方法时,室外模拟计算域应按本标准第4.2节的规定确定;
        2)当采用室外、室内分步模拟法时,室外模拟计算域应按本标准第4.2节的规定确定,室内模拟计算域边界应为目标建筑外围护结构。
    2 物理模型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门窗等通风口应根据常见的开闭情况进行建模;
        2)建筑门窗等通风口开口面积应按实际的可通风面积设置;
        3)建筑室内空间的建模对象应包括室内隔断。
    3 网格的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室内外联合模拟的方法时,宜采用多尺度网格,其中室内的网格应能反映所有阻隔通风的室内设施,且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1.5;
        2)当采用室外、室内分步模拟的方法时,室内的网格应能反映所有阻隔通风的室内设施,通风口上宜有9个(3×3)及以上的网格。
    4 应根据计算对象的特征和计算目的,选取合适的湍流模型。室外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应符合本标准第4.2节的规定,室内风环境模拟宜采用标准k-ε模型及其修正模型。
    5 当采用室外、室内分步模拟法时,室内模拟的边界条件宜按稳态处理,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通过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获取各个建筑门窗开口的压力均值;
        2)当计入热压效应引起的自然通风时,应计入室内热源、围护结构得热等因素的影响,空气密度应符合热环境下的变化规律,且宜采用布辛涅斯克(Boussinesq)假设或不可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6.3 气流组织、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6.3.1 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品质可采用区域网络模拟法或CFD分布参数计算方法,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评估单个计算区域内空气混合均匀的建筑各区域或房间污染浓度时,宜采用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模拟空气品质;
    2 当描述单个区域或房间内的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性时,宜采用CFD分布参数计算方法。

6.3.2 当采用CFD分布参数计算方法计算气流组织、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域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模拟对象为封闭空间且采用机械通风、空调供暖系统时,计算域应为该空间;
        2)当模拟对象为开敞空间且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系统时,计算域应按本标准第6.2节的规定确定。
    2 物理模型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气流组织、污染物扩散及分布有影响的计算域内的物体,应进行精细建模;
        2)对气流组织、污染物扩散及分布影响较小的计算域内的物体,可进行简化建模或忽略。
    3 计算域网格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送风口及壁面附近参数梯度较大区域的网格进行加密;
        2)对形状规则的建筑,宜使用结构化网格,且网格过渡比不宜大于1.3。
    4 宜采用标准k-ε模型及其修正模型进行气流流动模拟,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计算域内存在热源、辐射源、污染源时,热浮力、辐射及污染物传输计算也应计入气流流动模拟;
        2)当进行湿度计算时,蒸发模型可简化为湿源,可不计入凝结模型;当计算的相对湿度超过100%时,可视为出现凝结。
    5 热边界条件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建筑壁面或内部物体表面应采用壁面函数法;
        2)宜对形式复杂的机械送风口流入边界条件进行简化;
        3)应给出送风口处实测得到的参数平均值、参数分布,或采用设计值;
        4)回风口流出边界条件应采取自然流出、定流量、定风速或定压力设定边界条件等方法确定;
        5)热边界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恒温、恒定热流或第三类边界条件等;
        6)应计入人体、设备、照明、外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得热等因素的影响,所做的简化应合理,并应给出简化说明。
    6 污染源边界条件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污染源特性,将点污染源设置为有质量和动量的体源,面污染源设置为有散发特性的面源;
        2)应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和性质确定空气-污染物中的组分及设置材料物性参数。

6.3.3 当采用区域网络模拟污染物传输过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域网络模拟应按下列步骤执行:
        1)建立模犁;
        2)输入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应包括污染源类型、污染源数量、污染源特性、通风条件、时间进度、室内温湿度等;
        3)计算各区域空气污染浓度;
        4)分析室内污染源的组成情况。
    2 物理模型的构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通风开口等的建模应符合本标准第6.2.3条的规定;
        2)污染源应选择各区域或房间中对污染物扩散或模拟对象有影响的材料、建(构)筑物或建筑部品。
    3 应根据污染物的种类确定污染物发生模型。


6.4 室内光环境


6.4.1 室内光环境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的有关规定。

6.4.2 室内光环境计算应包括采光计算和照明计算。采光计算应包括采光系数、采光均匀度、采光达标面积比和窗的不舒适眩光指数等指标;照明计算应包括照度、照度均匀度和统一眩光值或眩光值等指标。

6.4.3 室内光环境计算应包括来自光源的直接入射光和各表面的反射光。当采用光线追踪法计算时,光线反射次数不应低于5次。

6.4.4 采光计算的物理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上建筑模型应包括周边建筑物、建筑各个功能房间、建筑外窗、建筑物各类外挑构件及影响采光的室内构件等;
    2 地下空间模型应包括地下空间中各个功能房间,影响采光的主要地上建(构)筑物及地下空间的结构构件等;
    3 物理模型应包括影响采光或遮阳的构件,在不影响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可对模型进行简化;
    4 建筑饰面材料的反射比和建筑门窗的光学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规定选取;
    5 特殊采光构件如导光管、百叶窗等可在不影响分析精度的前提下简化为窗。

6.4.5 采光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空模型应选择标准全阴天空模型;所在地区的采光系数标准值应乘以该地区的光气候系数;
    2 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光测量方法》GB/T 5699的有关规定;
    3 主要功能房间的参考平面应取距地面0.75m高度处的水平面,公用场所的计算参考平面应取地面;
    4 应以每个区域所有网格点的平均值作为采光系数的计算结果;
    5 采光均匀度和采光达标面积比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光测量方法》GB/T 5699的规定。

6.4.6 窗的不舒适眩光计算宜选择标准全阴天空模型和全晴天空模型,且计算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有关规定。眩光的观测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光测量方法》GB/T 5699的有关规定。

6.4.7 照明计算的物理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单个房间或区域建模;
    2 物理模型应包括室内主要构件和家具,在不影响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可对模型进行简化;
    3 应包括设计文件中相应的灯具配光文件;
    4 室内表面的反射比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规定选取。

6.4.8 照明计算的网格及参数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域网格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照明测量方法》GB/T 5700的有关规定;
    2 主要功能房间的参考平面应取距地面0.75m高度处的水平面,公用场所的计算参考平面应取地面;
    3 应以每个区域所有网格点的平均值作为照度的计算结果;
    4 照度均匀度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照明测量方法》GB/T 5700的有关规定;
    5 眩光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的有关规定。

6.4.9 光环境计算分析专项报告应包括光环境各项指标的计算结果、采光系数分布图和照度分布图等,且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6.5 室内声环境


6.5.1 室内声环境计算应包括室内噪声级计算、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计算、轻质屋顶雨噪声隔声性能计算、大空间混响时间计算和民用建筑声学音质计算等内容,应按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进行计算,且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5.2 室内隔声计算应包括室内噪声级预测分析、围护结构类型和隔声性能计算等内容,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噪声级预测分析内容应包括基于环评报告的室外噪声级现状、场地环境条件变化后对应噪声改变情况的预测及相应降噪方案与措施;
    2 围护结构类型及隔声性能计算内容应包括建筑内部噪声源种类、噪声级大小、传播途径及隔振降噪措施,噪声敏感房间室内噪声源种类、噪声级大小、传播途径及隔振降噪措施等,以及根据上述内容分析确定的室内噪声级预测值;
    3 室内噪声级预测分析报告中应给出相关参数的取值依据和计算模拟方法。

6.5.3 轻质屋顶雨噪声隔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以屋面实际构件雨噪声实测数值作为边界条件,计算得到某建筑屋顶受雨面积条件下的室内总噪声声功率级,并应通过房间容积和房间吸声量修正计算得到室内声压级;
    2 雨噪声隔声分析计算报告中应包括屋盖构造做法、标准要求、计算方法、计算参数及取值依据、计算结果和结论;
    3 雨噪声结论应通过采用建筑隔声模拟软件对建筑构件输入落雨参数模拟分析得到。

6.5.4 大空间混响时间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有关规定。室内声学混响环境应通过建立室内空间几何模型及设定吊顶、墙面、地面的吸声系数等参数计算分析得到。

6.5.5 民用建筑声学音质计算专项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体形设计、混响时间设计与计算、音质模拟分析等;
    2 扩声系统设计计算:最大声压级、传声频率特性、传声增益、声场不均匀度、语言清晰度等设计指标,设备配置及产品资料、系统连接图、扬声器布置图和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成果等。


附录A 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专项报告


A.0.1 日照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遮挡建筑和被遮挡建筑。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日照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日照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和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日照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建筑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边界条件的设定情况:模拟区域地形、模拟区域范围内的建筑等;
        4)输入条件的设定情况:项目地理位置、气候区、城市规模等级、日照标准日、有效日照时间、最小扫掠角、最小连续计算时间等;
        5)计算网格的设置。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底层窗台面高度处的水平面模拟计算分析图,建筑立面的日照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日照小时数达标分析和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2 玻璃幕墙光污染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和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敏感建筑和主要道路等。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玻璃幕墙光污染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光污染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目标玻璃幕墙建筑的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边界条件的设定情况;
        4)输入条件的设定情况:项目地理位置、幕墙反射比、计算典型日、计算时段、最小扫掠角、计算时间间隔、最小连续计算时间等。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反射光的影响区域,在周边建筑窗台面的滞留时间等时线图,对周边道路的影响时间等;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3 室外风环境及热岛模拟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和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周边建筑和主要道路等。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室外风环境及热岛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室外风环境计算及热岛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和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应包括目标建筑和周边建筑的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应给出主要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4)当计算非稳态问题时,应给出初始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5)应给出网格划分原则、壁面附近网格处理的方法和网格划分情况,对有网格质量检查功能的软件应提供网格质量分析结果。
    5 控制方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给出本项目中所采用的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2)当为湍流流动时,应给出湍流计算模型的具体公式或方程,并应阐明湍流模型的适用依据;
        3)当有辐射传热时,应给出辐射计算模型的具体公式或方程,并应阐明辐射模型的适用依据;
        4)当有传质过程时,应给出传质的具体控制方程;
        5)当有两相流动时,应给出两相流的控制方程;
        6)控制方程应反映实际项目流动与传热的主要特征,可做合理的简化处理,应在报告中祥细闸明简化处理方法与理由。
    6 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说明控制方程除广义源项外的每项所采用的差分格式;
        2)应说明压力-速度耦合采用的算法;
        3)应说明各项松弛因子的取值;
        4)应说明判定收敛的条件;
        5)对于非稳态计算,应说明时间步长和每个时间步长的迭代次数。
    7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拟结果应为计算收敛后的结果,报告应提供相应的收敛曲线;
        2)报告应将主要位置的流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等以矢量或云图的表现方式进行展示,应统计各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分布以及典型区域风速和来流风的风速比值;
        3)热岛强度报告应提供各表面的太阳辐射累计量模拟结果,建筑表面及下垫面的表面温度计算结果,建筑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等;
        4)报告应有达标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4 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和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敏感建筑和主要道路等。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环境噪声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声环境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和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噪声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边界条件的设定情况:噪声源、模拟区域地形、模拟区域范围内的建筑等;
        4)输入条件的设定情况:目标区域范围内的建筑模型、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区域范围内街道、公路和声屏障信息,以及区域地块内实地测试的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数据报告和区域地块内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数据报告。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水平噪声面(高度1.2m)模拟计算分析图和垂直噪声面(建筑门窗外1m)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5 自然通风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和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区域或房间。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自然通风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自然通风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和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注明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应注明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应注明边界参数和初始条件的设定情况;当采用CFD方法时,应给出主要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当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时,应给出洞口压力边界条件、风口压力条件或风压系数及其他边界条件;
        4)网格划分原则、网格处理的方法和网格划分情况。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CFD方法时,报告应包括主要截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当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时,报告应包括各开口流量和流向示意图;
        2)报告应包括室内通风量及各房间的通风换气次数;
        3)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6 气流组织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区域或房间。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气流组织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热湿计算的目标设定等。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气流组织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边界条件的设定情况:地面、建筑壁面或内部物体表面的速度边界条件及热边界条件;
        4)输入条件的设定情况:机械送风口及回风口的温度、湿度、风速、压力等;
        5)网格划分原则、网格处理的方法和网格划分情况。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主要截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7 空气品质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区域或房间。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空气品质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空气品质计算软件或计算工具介绍、版本号、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应注明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应给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情况;当采用CFD方法时,应给出主要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当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时,应给出洞口压力边界条件、风口压力条件或风压系数及其他边界条件;
        4)当采用CFD方法时,应说明网格划分原则、网格处理的方法和网格划分情况。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CFD方法时,报告应包括主要截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
        2)当采用多区域网络模拟方法时,报告应包括各计算区域污染浓度变化曲线、房间污染负荷、污染源组成比例、典型时刻污染浓度建筑区域分布图等;
        3)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8 室内光环境计算分析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周边建筑。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光环境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光环境计算软件或计算软件介绍、版本号、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边界条件的设定情况:天空模型的选取以及光气候区的选取;
        4)输入条件的设定情况:建筑饰面材料的反射比和建筑门窗的光学性能、反射次数;
        5)网格划分原则和网格划分情况。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主要平面的模拟计算分析图及采光统计结果;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A.0.9 室内环境噪声计算分析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概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筑功能、使用方式等;
        2)应注明邻近的敏感建筑和主要道路等。
    2 计算依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有关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款要求;
        2)拟采用环境噪声模拟所要解决的问题描述。
    3 计算软件应包括拟采用的声环境计算软件或计算软件介绍、版本号、运行平台。
    4 计算设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域的选取原则、方法和选取情况;
        2)几何模型简化处理原则、方法和模型建立情况;
        3)边界条件的设定情况:噪声源、室内模拟区域范围、模拟区域周围的建筑等;
        4)输入条件的设定情况:目标区域范围内的建筑模型、区域范围内的室内概况、区域范围内街道、公路、声屏障,区域地块内实地测试的声环境功能区监测数据报告和区域地块内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数据报告。
    5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报告应包括水平噪声面(高度1.2m)模拟计算分析图;
        2)报告应有明确的分析结论,结论应与计算结果在逻辑上保持一致。

附录B 室外气象计算参数


B.0.1 冬夏季盛行风(最多风向)的风向、平均风速以及热岛计算的室外计算温度、水平总辐射照度宜按表B.0.1选取。


表B.0.1 室外气象参数


附录C 建筑供暖和空调系统模拟计算运行参数


C.0.1 办公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新风量、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和冬季设定温度应按表C.0.1-1确定;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新风运行情况、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房间逐时温度应按表C.0.1-2设置。


表C.0.1-1 办公建筑房间分区参数


表C.0.1-2 办公建筑房间逐时参数

    注:1 ti为不同类型房间夏季或冬季设定温度。
        2 新风运行情况中,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

C.0.2 商业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新风量、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和冬季设定温度应按表C.0.2-1确定;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新风运行情况、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房间逐时温度应按表C.0.2-2设置。


表C.0.2-1 商业建筑房间分区参数


表C.0.2-2 商业建筑房间逐时参数

    注:1 ti为不同类型房间夏季或冬季设定温度。
        2 新风运行情况中,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

C.0.3 宾馆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新风量、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和冬季设定温度应按表C.0.3-1选取;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新风运行情况、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房间逐时温度应按表C.0.3-2选取。



表C.0.3-1 宾馆建筑房间分区参数


表C.0.3-2 宾馆建筑房间逐时参数

    注:1 ti为不同类型房间夏季或冬季设定温度。

        2 新风运行情况中,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


C.0.4 教育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新风量、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和冬季设定温度应按表C.0.4-1选取;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新风运行情况、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房间逐时温度应按表C.0.4-2选取。

表C.0.4-1 教育建筑房间分区参数


表C.0.4-2 教育建筑房间逐时参数

    注:1 ti为不同类型房间夏季或冬季设定温度。
        2 新风运行情况中,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

C.0.5 医疗卫生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设备功率密度、人员密度及散热量、新风量、房间夏季设定温度和冬季设定温度应按表C.0.5-1选取;照明开关时间、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新风运行情况、供暖和空调系统运行时间、房间逐时温度应按表C.0.5-2和表C.0.5-3选取。


表C.0.5-1 医疗卫生建筑房间分区参数


表C.0.5-2 住院部逐时参数


表C.0.5-3 门诊部逐时参数

    注:1 ti为不同类型房间夏季或冬季设定温度。
        2 新风运行情况中,1表示新风开启,0表示新风关闭。

C.0.6 交通建筑、体育建筑、观演建筑、展览建筑中供暖和空调系统计算参数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系统为间歇式运行时,建筑物的工作时间应按表C.0.6-1确定,供暖空调房间温度应按表C.0.6-2确定,室内温度正常波动范围应为±1℃;
    2 照明功率密度应按表C.0.6-3确定,照明开关时间应按表C.0.6-4确定;
    3 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应按表C.0.6-5确定,电器设备使用率应按表C.0.6-6确定;
    4 人员密度应按表C.0.6-7确定,房间人员在室率应按表C.0.6-8确定,人员的散热量和散湿量应按表C.0.6-9确定;
    5 新风量和新风运行情况应按表C.0.6-10和表C.0.6-11确定。


表C.0.6-1 建筑物的工作时间


表C.0.6-2 供暖空调房间温度


表C.0.6-3 室内照明功率密度


表C.0.6-4 照明开关时间


表C.0.6-5 电器设备功率密度


表C.0.6-6 电器设备使用率


表C.0.6-7 人员密度


表C.0.6-8 人员在室率


表C.0.6-9 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


表C.0.6-10 人均新风量


表C.0.6-11 新风运行情况


C.0.7 大型综合体建筑宜按本标准第C.0.1~C.0.6条中相近功能类型的房间确定计算参数。

C.0.8 居住建筑节能计算中,照明开关时间、电器设备使用率、人员在室率应按表C.0.8-1~表C.0.8-3选取。房间温度应按表C.0.8-4选取,室内温度允许波动范围为±3℃。房间供暖空调设备开启方式及时间可按表C.0.8-5选取。


表C.0.8-1 居住建筑照明开关时间(%)


表C.0.8-2 居住建筑设备使用率(%)


表C.0.8-3 居住建筑房间人员在室率(%)


表C.0.8-4 供暖空调房间设定温度


表C.0.8-5 供暖空调设备开启方式及时间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
    2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3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7 《建筑日照计算参数标准》GB/T 50947
    8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9 《采光测量方法》GB/T 5699
    10 《照明测量方法》GB/T 5700
    11 《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 18091
    12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GB/T 18362
    13 《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GB/T 18431
    14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15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
    16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
    17 《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 286
    18 《建筑节能气象参数标准》JGJ/T 346
    19 《建筑能耗数据分类及表示方法》JG/T 358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