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 JGJ195-2010》

《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 JGJ195-2010》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
标准类别:国家规范
资源ID:1932
免费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在线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hydraulic climbing formwork engineering
JGJ 195-2010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0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504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液压爬升模板工程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195-2010,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6、5.2.4、9.0.2、9.0.15、9.0.1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2月10日

前 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爬模施工准备、爬模装置设计、爬模装置制作、爬模装置安装与拆除、爬模施工、安全规定、爬模装置维护与保养、环保措施等。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地址:江苏省江都市舜天路200号建工大厦,邮政编码:225200)。
    本规程主编单位:江苏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江都揽月机械有限公司
                   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多卡(上海)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奥宇模板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王健 张良杰 赵玉章 施炳华 谢庆华 陆云 张玉松 丁成堂 张宗建 张志明 刘文赞 符史勇 杨晓东 黄勇 刘国恩 任海波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徐义屏 孙振声 糜嘉平 毛凤林 高小旺 刘平 胡长明 赵正嘉 汪道金 李景芳 胡健


下载地址:

百度网盘: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zGZs539Awwk-c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dsxTmjdud5mox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uEHNLte91mpCc


新浪网盘:http://vdisk.weibo.com/s/uA4TZhJyAbGDc


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1122403865.html


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1135314454.html


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246463831.html


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934295017.html


1 总 则


1.0.1 为使混凝土结构工程采用液压爬升模板施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安全和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核心筒、大型柱、桥墩、桥塔、高耸构筑物等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液压爬升模板装置的设计、制作、安装与拆除、液压爬升模板施工及验收。

1.0.3 本规程规定了液压爬升模板装置的设计、制作、安装与拆除、液压爬升模板施工及验收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程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0.4 液压爬升模板装置的设计、制作、安装与拆除、液压爬升模板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液压爬升模板 hydraulic climbing formwork
    爬模装置通过承载体附着或支承在混凝土结构上,当新浇筑的混凝土脱模后,以液压油缸或液压升降千斤顶为动力,以导轨或支承杆为爬升轨道,将爬模装置向上爬升一层,反复循环作业的施工工艺,简称爬模。

2.1.2 爬模装置 integrated device of climbing formwork
    为爬模配制的模板系统、架体与操作平台系统、液压爬升系统及电气控制系统的总称。

2.1.3 承载体 load-bearing item
    将爬模装置自重、施工荷载及风荷载传递到混凝土结构上的承力部件。

2.1.4 锥形承载接头 embedded item
    由锥体螺母和预埋件组成,预埋件锚固在混凝土内,锥形接头外端通过承载螺栓与挂钩连接座连接。

2.1.5 承载螺栓 force bearing bolt
    固定在墙体预留孔内或与锥形承载接头连接,承受爬模装置自重、施工荷载及风荷载的专用螺栓。

2.1.6 挂钩连接座 suspension shoe
    将爬模装置自重、施工荷载及风荷载传递给承载螺栓的组合连接件。

2.1.7 支承杆 climbing rod
    千斤顶的爬升轨道和爬模装置的承重支杆。

2.1.8 承载铸钢楔 force bearing cast steel wedge
    内设倒齿、外呈锥形、分两个半圆加工的铸钢件,埋设于支承杆与楼板相交处,承受支承杆传递的荷载。

2.1.9 液压油缸 hydraulic cylinder
    以液压推动缸体内活塞往复运动,通过上、下防坠爬升器带动爬模装置爬升的一种动力设备,简称油缸。

2.1.10 液压升降千斤顶 hydraulic jack
    内带楔块自动锁紧的液压穿心式千斤顶,沿支承杆上升或下降运动,带动爬模装置爬升的另一种动力设备,简称千斤顶。

2.1.11 防坠爬升器 fall protection climber
    分别与油缸上、下两端连接,通过具有升降和防坠功能的棘爪机构,实现架体与导轨相互转换爬升的部件。

2.1.12 液压控制台 hydraulic control unit
    由电动机、油泵、油箱、控制阀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用以控制油缸或千斤顶的进油、排油,完成爬升或下降操作的设备。

2.1.13 导轨 climbing rail
    设有等距梯挡的型钢,固定在承载体上,作为架体的运动轨道。

2.1.14 架体 climbing bracket
    分为上架体和下架体,架体平面垂直于建筑外立面,其下架体通过架体挂钩固定在挂钩连接座上,是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的承重构架。上架体坐落在下架体的上横梁上,可以水平移动,用于合模脱模。

2.1.15 架体防倾调节支腿 adjustable strut to prevent inclinded bracket
    固定在下架体上,导轨穿入其中,将爬模装置产生的荷载传递给混凝土墙体或导轨,并防止架体倾斜的可调承力部件。

2.1.16 提升架 lifting frame
    千斤顶爬模装置的主要受力构件,用以固定千斤顶,保持模板的几何形状,承受模板和操作平台的全部荷载。

2.1.17 纵向连系梁 longitudinal coupling beam
    用于架体或提升架之间纵向连接的型材或桁架。

2.1.18 操作平台 operation platform
    用以完成钢筋绑扎、合模脱模、混凝土浇筑等项操作及堆放部分施工工具和材料的工作平台,分为上操作平台、下操作平台和吊平台。

2.1.19 机位 position of hydraulic cylinder
    油缸或千斤顶在爬模装置上的平面设计位置。

2.1.20 工作荷载 working load
    单个油缸或千斤顶承受爬模装置自重荷载、施工荷载及风荷载的总和。

2.2 符 号


    Fk1——上操作平台施工荷载标准值;
    Fk2——下操作平台施工荷载标准值;
    Fk3——吊平台施工荷载标准值;
    Gk——爬模装置自重荷载标准值;
    K——安全系数;
    S——荷载效应标准值;
    Wk7——7级风力时风荷载标准值;
    Wk9——9级风力时风荷载标准值;
    μ——支承杆计算长度系数。

3 基本规定


3.0.1 采用液压爬升模板进行施工必须编制爬模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爬模装置设计与工作荷载计算;且必须对承载螺栓、支承杆和导轨主要受力部件分别按施工、爬升和停工三种工况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

3.0.2 爬模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施工因素,选择不同的爬模装置和承载体,满足爬模施工程序和施工要求。

3.0.3 爬模装置应由专业生产厂家设计、制作,应进行产品制作质量检验。出厂前应进行至少两个机位的爬模装置安装试验、爬升性能试验和承载试验,并提供试验报告。

3.0.4 爬模装置现场安装后,应进行安装质量检验。对液压系统应进行加压调试,检查密封性。

3.0.5 爬模装置脱模时,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3.0.6 在爬模装置爬升时,承载体受力处的混凝土强度必须大于10MPa,且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0.7 水平结构滞后施工时,施工单位应与设计单位共同确定施工程序及施工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的安全技术措施。

.

4 爬模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1.1 爬模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
    2 爬模施工部署
        1)管理目标;
        2)施工组织;
        3)总、分包协调;
        4)劳动组织与培训计划;
        5)爬模施工程序;
        6)爬模施工进度计划;
        7)主要机械设备计划。
    3 爬模装置设计
        1)爬模装置系统;
        2)爬模装置构造;
        3)计算书;
        4)主要节点图。
    4 爬模主要施工方法
        1)爬模装置安装;
        2)水平结构紧跟或滞后施工;
        3)特殊部位及变截面施工;
        4)测量控制与纠偏;
        5)爬模装置拆除。
    5 施工管理措施
        1)安全措施;
        2)水电安装配合措施;
        3)季节性施工措施;
        4)爬模装置维护与成品保护;
        5)现场文明施工;
        6)环保措施;
        7)应急预案。

4.2 材料准备


4.2.1 模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体系的选型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工程具体情况,满足混凝土质量要求。
    2 模板应满足强度、刚度、平整度和周转使用要求,易于清理和涂刷脱模剂,面板更换不应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模板面板材料宜选用钢板、酚醛树脂面膜的木(竹)胶合板等。钢模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的有关规定,木胶合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GB/T 17656的有关规定,竹胶合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竹胶合板模板》JG/T 156的有关规定。
    3 模板之间的连接可采用螺栓、模板卡具等连接件。
    4 对拉螺栓宜选用高强度的螺栓。

4.2.2 模板主要材料规格可按表4.2.2选用。

表4.2.2 模板主要材料规格
4.2.2.jpg

4.2.3 架体、提升架、支承杆、吊架、纵向连系梁等构件所用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中Q235-A钢的有关规定。架体、纵向连系梁等构件中所采用的冷弯薄壁型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的有关规定;锥形承载接头、承载螺栓、挂钩连接座、导轨、防坠爬升器等主要受力部件,所采用钢材的规格和材质应由设计确定。

4.2.4 所使用的各类钢材均应有合格的材质证明,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有关规定。对于锥形承载接头、承载螺栓、挂钩连接座、导轨、防坠爬升器等重要受力部件,除应有钢材生产厂家产品合格证及材质证明外,还应进行材料复检,并存档备案。

4.2.5 操作平台板宜选用50mm厚杉木或松木脚手板,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中Ⅱ级材质的有关规定;操作平台护栏可选择48×3.5钢管或其他材料。


.

5 爬模装置设计


5.1 整体设计


5.1.1 采用油缸和架体的爬模装置应包括下列系统:
    1 模板系统:应包括组拼式大钢模板或钢框(或铝框、木梁)胶合板模板、阴角模、阳角模、钢背楞、对拉螺栓、铸钢螺母、铸钢垫片等。
    2 架体与操作平台系统:应包括上架体、可调斜撑、上操作平台、下架体、架体挂钩、架体防倾调节支腿、下操作平台、吊平台、纵向连系梁、栏杆、安全网等。
    3 液压爬升系统:应包括导轨、挂钩连接座、锥形承载接头、承载螺栓、油缸、液压控制台、防坠爬升器、各种油管、阀门及油管接头等。
    4 电气控制系统:应包括动力、照明、信号、通信、电源控制箱、电气控制台、电视监控等。

5.1.2 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应包括下列系统:
    1 模板系统:应包括组拼式大钢模板或钢框(或铝框)胶合板模板、阴角模、阳角模、钢背楞、对拉螺栓、铸钢螺母、铸钢垫片等。
    2 操作平台系统:应包括上操作平台、下操作平台、吊平台、外挑梁、外架立柱、斜撑、纵向连系梁、栏杆、安全网等。
    3 液压爬升系统:应包括提升架、活动支腿、围圈、导向杆、挂钩可调支座、挂钩连接座、定位预埋件、导向滑轮、防坠挂钩、千斤顶、限位卡、支承杆、液压控制台、各种油管、阀门及油管接头等。
    4 电气控制系统:应包括动力、照明、信号、通信、电源控制箱、电气控制台、电视监控等。

5.1.3 柱子爬模装置设计时,应考虑到柱子长边和短边的脱模、模板清理和支承杆穿过楼板的承载、防滑、加固等措施。

5.1.4 在爬模装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起重机械、布料机、施工升降机、爬模起始层结构、起始层脚手架、结构中的钢结构及预埋件、楼板跟进施工或滞后施工等影响爬模的因素。

5.1.5 爬模装置设计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操作平台应考虑到施工操作人员的工作条件,确保施工安全。钢筋绑扎应在模板上口的操作平台上进行。

5.1.6 模板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块大模板的重量必须满足现场起重机械要求。
    2 单块大模板可由若干标准板组拼,内外模板之间的对拉螺栓位置必须相对应。
    3 单块大模板至少应配制两套架体或提升架,架体之间或提升架之间必须平行,弧形模板的架体或提升架应与该弧形的中点法线平行。

5.1.7 液压爬升系统的油缸、千斤顶和支承杆的规格应根据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油缸、千斤顶选用的额定荷载不应小于工作荷载的2倍。
    2 支承杆的承载力应能满足千斤顶工作荷载要求。
    3 支承杆的直径应与选用的千斤顶相配套,支承杆的长度宜为3m~6m。
    4 支承杆在非标准层接长使用时,应用48×3.5钢管和异形扣件进行稳定加固。

5.1.8 油缸、千斤顶可按表5.1.8选用。

表5.1.8 油缸、千斤顶选用
5.1.8.jpg

5.1.9 千斤顶机位间距不宜超过2m;油缸机位间距不宜超过5m,当机位间距内采用梁模板时,间距不宜超过6m。

5.1.10 采用千斤顶的爬模装置,应均匀设置不少于10%的支承杆埋入混凝土,其余支承杆的底端埋入混凝土中的长度应大于200mm。


5.2 部件设计


5.2.1 模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层建筑模板高度应按结构标准层配制,内模板高度应为楼层净空高度加混凝土剔凿高度,并应符合建筑模数制要求;外模板高度应为内模板高度加下接高度。
    2 角模宽度尺寸应留足两边平模后退位置,角模与大模板企口连接处应留有退模空隙。
    3 钢模板的平模、直角角模及钝角角模宜设置脱模器;锐角角模宜做成柔性角模,采用正反扣丝杠脱模。
    4 背楞应具有通用性、互换性;背楞槽钢应相背组合而成,腹板间距宜为50mm;背楞连接孔应满足模板与架体或提升架的连接。

5.2.2 架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上架体高度宜为2倍层高,宽度不宜超过1.0m,能满足支模、脱模、绑扎钢筋和浇筑混凝土操作需要。
    2 下架体高度宜为1~1.5倍层高,应能满足油缸、导轨、挂钩连接座和吊平台的安装和施工要求。
    3 下架体的宽度不宜超过2.4m,应能满足上架体模板水平移动400mm~600mm的空间需要,并能满足导轨爬升、模板清理和涂刷脱模剂要求。
    4 下架体上部设有挂钩,通过承力销与挂钩连接座连接。
    5 上架体、下架体均采用纵向连系梁将架体之间连成整体结构。

5.2.3 提升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升架横梁总宽度应满足结构截面变化、模板后退和浇筑混凝土操作需要,横梁上面的孔眼位置应满足千斤顶安装和结构截面变化时千斤顶位移的要求。
    2 提升架立柱高度宜为1.5~2倍层高,满足0.5~1层钢筋绑扎需要,立柱应能带动模板后退400mm~600mm,用于清理和涂刷脱模剂。
    3 当提升架立柱固定时,活动支腿应能带动模板脱开混凝土50mm~80mm,满足提升的空隙要求。
    4 提升架之间应采用纵向连系梁连接成整体结构。

5.2.4 承载螺栓和锥形承载接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定在墙体预留孔内的承载螺栓在垫板、螺母以外长度不应少于3个螺距,垫板尺寸不应小于100mm×100mm×10mm。
    2 锥形承载接头应有可靠锚固措施,锥体螺母长度不应小于承载螺栓外径的3倍,预埋件和承载螺栓拧入锥体螺母的深度均不得小于承载螺栓外径的1.5倍。
    3 当锥体螺母与挂钩连接座设计成一个整体部件时,其挂钩部分的最小截面应按照承载螺栓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

5.2.5 防坠爬升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坠爬升器与油缸两端的连接采用销接。
    2 防坠爬升器内承重棘爪的摆动位置必须与油缸活塞杆的伸出与收缩协调一致,换向可靠,确保棘爪支承在导轨的梯挡上,防止架体坠落。
5.2.6 挂钩连接座设计应具有水平位置的调节功能,以消除承载螺栓的施工误差。

5.2.7 导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轨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其变形值不应大于5mm,导轨的设计长度不应小于1.5倍层高。
    2 导轨应能满足与防坠爬升器相互运动的要求,导轨的梯挡间距应与油缸行程相匹配。
    3 导轨顶部应与挂钩连接座进行挂接或销接,导轨中部应穿入架体防倾调节支腿中。

5.3 计 算


5.3.1 模板的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和《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JGJ 96的有关规定。

5.3.2 爬模装置计算简图应满足如下要求:
    1 计算简图中的尺寸应为各杆件轴线尺寸,各杆件轴线交汇于节点。
    2 图中各杆件间的连接性能明确。
    3 图中的荷载类型和作用位置正确。
    4 计算简图中的支承条件明确。

5.3.3 爬模装置的荷载标准值及荷载分项系数应符合表5.3.3的规定。

表5.3.3 荷载标准值及荷载分项系数
表5.3.3 荷载标准值及荷载分项系数.jpg


5.3.4 荷载标准值Gk、Fk1、Fk2、Fk3、Wk7、Wk9应按本规程附录A取值。

5.3.5 爬模装置荷载效应组合应符合表5.3.5的规定。


表5.3.5 爬模装置荷载效应组合
表5.3.5 爬模装置荷载效应组合.jpg


5.3.6 承载螺栓的承载力、与混凝土接触处的混凝土冲切承载力及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5.3.7 支承杆的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5.3.7.jpg

式中:N——钢管支承杆的实际承受的轴向压力(N);
          M——钢管支承杆的实际承受的弯矩值(N·mm);
          A、W——钢管支承杆的截面积(mm²)和截面模量(mm³);
          ƒ——钢管支承杆的强度设计值,取ƒ=205N/mm²;
          NE——计算参数;
          φ——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系数,由钢管支承杆的长细比λ值,按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表C-1或C-2确定;
          μ——钢管支承杆的计算长度系数,当支承杆选用Q235 83×8钢管或102×7.5钢管时,取μ=1.03;
          r——钢管支承杆的回转半径(mm);
          L1——钢管支承杆长度,当钢管支承杆满足本规程第5.1.10条要求时,L1取千斤顶下卡头到浇筑混凝土上表面以下150mm的距离。

5.3.8 导轨的刚度,其跨中的变形值应按下式计算:

5.3.8.jpg

式中:ΔL——导轨跨中的变形值(mm);
          F——爬升状态时防坠爬升器作用在导轨上的水平力(N);
          H——固定导轨的上下承载螺栓之间的距离(mm);
          E——导轨的弹性模量(N/mm²);
          I——导轨的截面惯性矩(mm4)。


.

6 爬模装置制作


6.1 制作要求


6.1.1 爬模装置制作应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工艺文件和产品标准,产品出厂的应提供产品合格证。

6.1.2 爬模装置各种部件的制作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和《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的有关规定。

6.1.3 爬模装置部件成批下料前应首先制作样件,经检查确认其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批量下料、组对;对架体、桁架、弧形模板等应放大样,在组对、施焊过程中应定期对胎具、模具、组合件进行检测,确保半成品和成品质量符合要求。

6.1.4 爬模装置钢部件的焊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的有关规定。焊接质量应进行全数检查。构件焊接后应及时进行调直、找平等工作。

6.1.5 爬模装置的零部件,应严格按照设计和工艺要求进行制作和全数检查验收。

6.1.6 除钢模板正面外,其余钢构件表面必须喷涂防锈漆;钢模板正面宜喷涂耐磨防腐涂料或长效脱模剂。

6.2 制作质量检验


6.2.1 模板检验应放在平台上,按模板平放状态进行。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1的规定。

表6.2.1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表6.2.1 模板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jpg


6.2.2 爬模装置制作检验应在校正后进行,主要部件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2的规定。


表6.2.2 爬模装置主要部件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表6.2.2 爬模装置主要部件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jpg


6.2.3 爬模装置采用油缸时,主要部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3的规定。


表6.2.3 采用油缸时主要部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6.2.3.jpg


6.2.4 爬模装置采用千斤顶时,主要部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表6.2.4 采用千斤顶时主要部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6.2.4.jpg


6.2.5 爬模装置采用千斤顶时,支承杆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表6.2.5 支承杆制作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
6.2.5.jpg


.

7 爬模装置安装与拆除


7.1 准备工作


7.1.1 爬模安装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对锥形承载接头、承载螺栓中心标高和模板底标高应进行抄平,当模板在楼板或基础底板上安装时,对高低不平的部位应作找平处理。
    2 放墙轴线、墙边线、门窗洞口线、模板边线、架体或提升架中心线、提升架外边线。
    3 对爬模安装标高的下层结构外形尺寸、预留承载螺栓孔、锥形承载接头进行检查,对超出允许偏差的结构进行剔凿修正。
    4 绑扎完成模板高度范围内钢筋。
    5 安装门窗洞模板、预留洞模板、预埋件、预埋管线。
    6 模板板面需刷脱模剂,机加工件需加润滑油。
    7 在有楼板的部位安装模板时,应提前在下二层的楼板上预留洞口,为下架体安装留出位置。
    8 在有门洞的位置安装架体时,应提前做好导轨上升时的门洞支承架。

7.2 安装程序


7.2.1 采用油缸和架体的爬模装置应按下列程序安装:
    1 爬模安装前准备。
    2 架体预拼装。
    3 安装锥形承载接头(承载螺栓)和挂钩连接座。
    4 安装导轨、下架体和外吊架。
    5 安装纵向连系梁和平台铺板。
    6 安装栏杆及安全网。
    7 支设模板和上架体。
    8 安装液压系统并进行调试。
    9 安装测量观测装置。

7.2.2 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应按下列程序安装:
    1 爬模安装前准备。
    2 支设模板。
    3 提升架预拼装。
    4 安装提升架和外吊架。
    5 安装纵向连系梁和平台铺板。
    6 安装栏杆及安全网。
    7 安装液压系统并进行调试。
    8 插入支承杆。
    9 安装测量观测装置。

7.3 安装要求


7.3.1 架体或提升架宜先在地面预拼装,后用起重机械吊入预定位置。架体或提升架平面必须垂直于结构平面,弧形墙体应符合本规程第5.1.6条的规定;架体、提升架必须安装牢固。

7.3.2 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模板应先在地面将平模板和背楞分段进行预拼装,整体吊装后用对拉螺栓紧固,同提升架连接后进行垂直度的检查和调节。

7.3.3 安装锥形承载接头前应在模板相应位置上钻孔,用配套的承载螺栓连接;固定在墙体预留孔内的承载螺栓套管,安装时也应在模板相应孔位用与承载螺栓同直径的对拉螺栓紧固,其定位中心允许偏差应为±5mm,螺栓孔和套管孔位应有可靠堵浆措施。

7.3.4 挂钩连接座安装固定必须采用专用承载螺栓,挂钩连接座应与构筑物表面有效接触,其承载螺栓紧固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5.2.4条的规定,挂钩连接座安装中心允许偏差应为±5mm。

7.3.5 阴角模宜后插入安装,阴角模的两个直角边应同相邻平模板搭接紧密。

7.3.6 模板之间的拼缝应平整严密,板面应清理干净,脱模剂涂刷均匀。

7.3.7 模板安装后应逐间测量检查对角线并进行校正,确保直角准确。

7.3.8 上架体行走滑轮、提升架立柱滑轮、活动支腿丝杠、纠偏滑轮等部位安装后应转动灵活。

7.3.9 液压油管宜整齐排列固定。液压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调试和加压试验,保压5min,所有接头和密封处应无渗漏。

7.3.10 液压系统试验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千斤顶液压系统的额定压力应为8MPa,试验压力应为额定压力的1.5倍。
    2 油缸液压系统的额定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时,试验压力应为额定压力的1.25倍。额定压力小于16MPa时,试验压力应为额定压力的1.5倍。

7.3.11 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应在液压系统调试后插入支承杆。

7.4 安装质量验收


7.4.1 爬模装置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7.4.1的规定。

表7.4.1 爬模装置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1.jpg


2.jpg


7.5 拆 除


7.5.1 爬模装置拆除前,必须编制拆除技术方案,明确拆除先后顺序,制定拆除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拆除方案中应包括:
    1 拆除基本原则。
    2 拆除前的准备工作。
    3 平面和竖向分段。
    4 拆除部件起重量计算。
    5 拆除程序。
    6 承载体的拆除方法。
    7 劳动组织和管理措施。
    8 安全措施。
    9 拆除后续工作。
    10 应急预案等。

7.5.2 爬模装置拆除应明确平面和竖向拆除顺序,其基本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起重机械起重力矩允许范围内,平面应按大模板分段,如果分段的大模板重量超过起重机械的最大起重量,可将其再分段。
    2 采用油缸和架体的爬模装置,竖直方向分模板、上架体、下架体与导轨四部分拆除。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竖直方向不分段,进行整体拆除。
    3 最后一段爬模装置拆除时,要留有操作人员撤退的通道或脚手架。

7.5.3 爬模装置拆除前,必须清除影响拆除的障碍物,清除平台上所有的剩余材料和零散物件,切断电源后,拆除电线、油管;不得在高空拆除跳板、栏杆和安全网,防止高空坠落和落物伤人。

.

8 爬模施工


8.1 施工程序


8.1.1 采用油缸和架体的爬模装置应按下列程序施工:
    1 浇筑混凝土。
    2 混凝土养护。
    3 绑扎上层钢筋。
    4 安装门窗洞口模板。
    5 预埋承载螺栓套管或锥形承载接头。
    6 检查验收。
    7 脱模。
    8 安装挂钩连接座。
    9 导轨爬升、架体爬升。
    10 合模、紧固对拉螺栓。
    11 继续循环施工。

8.1.2 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应按下列程序施工:
    1 浇筑混凝土。
    2 混凝土养护。
    3 脱模。
    4 绑扎上层钢筋。
    5 爬升、绑扎剩余上层钢筋。
    6 安装门窗洞口模板。
    7 预埋锥形承载接头。
    8 检查验收。
    9 合模、紧固对拉螺栓。
    10 水平结构施工。
    11 继续循环施工。

8.2 爬模装置爬升


8.2.1 爬升施工必须建立专门的指挥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制度,液压控制台操作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严禁其他人员操作。

8.2.2 非标准层层高大于标准层层高时,爬升模板可多爬升一次或在模板上口支模接高;非标准层层高小于标准层层高时,混凝土按实际高度要求浇筑。非标准层必须同标准层一样在模板上口以下规定位置预埋锥形承载接头或承载螺栓套管。

8.2.3 爬升施工应在合模完成和混凝土浇筑后两次进行垂直偏差测量,并按本规程附录C记录。如有偏差,应在上层模板紧固前进行校正。

(Ⅰ)油缸和架体的爬模装置

8.2.4 导轨爬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导轨爬升前,其爬升接触面应清除粘结物和涂刷润滑剂,检查防坠爬升器棘爪是否处于提升导轨状态,确认架体固定在承载体和结构上,确认导轨锁定销键和底端支撑已松开。
    2 导轨爬升由油缸和上、下防坠爬升器自动完成,爬升过程中,应设专人看护,确保导轨准确插入上层挂钩连接座。
    3 导轨进入挂钩连接座后,挂钩连接座上的翻转挡板必须及时挂住导轨上端挡块,同时调定导轨底部支撑,然后转换防坠爬升器棘爪爬升功能,使架体支承在导轨梯挡上。

8.2.5 架体爬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架体爬升前,必须拆除模板上的全部对拉螺栓及妨碍爬升的障碍物;清除架体上剩余材料,翻起所有安全盖板,解除相邻分段架体之间、架体与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确认防坠爬升器处于爬升工作状态;确认下层挂钩连接座、锥体螺母或承载螺栓已拆除;检查液压设备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承载体受力处的混凝土强度满足架体爬升要求,确认架体防倾调节支腿已退出,挂钩锁定销已拔出;架体爬升前要组织安全检查,并按本规程附录D记录,检查合格后方可爬升。
    2 架体可分段和整体同步爬升,同步爬升控制参数的设定:每段相邻机位间的升差值宜在1/200以内,整体升差值宜在50mm以内。
    3 整体同步爬升应由总指挥统一指挥,各分段机位应配备足够的监控人员。
    4 架体爬升过程中,应设专人检查防坠爬升器,确保棘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架体爬升进入最后2~3个爬升行程时,应转入独立分段爬升状态。
    5 架体爬升到达挂钩连接座时,应及时插入承力销,并旋出架体防倾调节支腿,顶撑在混凝土结构上,使架体从爬升状态转入施工固定状态。

(Ⅱ)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

8.2.6 提升架爬升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毕未初凝之前,将支承杆按本规程第5.1.10条规定埋入混凝土,墙体混凝土强度达到爬升要求并确定支承杆受力之后,方可松开挂钩可调支座,并将其调至距离墙面约100mm位置处。
    2 认真检查对拉螺栓、角模、钢筋、脚手板等是否有妨碍爬升的情况,清除所有障碍物。
    3 将标高测设在支承杆上,并将限位卡固定在统一的标高上,确保爬模平台标高一致。

8.2.7 提升架爬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提升架应整体同步爬升,千斤顶每次爬升的行程宜为50mm~100mm,爬升过程中吊平台上应有专人观察爬升的情况,如有障碍物应及时排除并通知总指挥。
    2 千斤顶的支承杆应设限位卡,每爬升500mm~1000mm调平一次,整体升差值宜在50mm以内。爬升过程中应及时将支承杆上的标高向上传递,保证提升位置的准确。
    3 爬升过程中应确保防坠挂钩处于工作状态;随时对油路进行检查,发现漏油现象,立刻停止爬升;对漏油原因分析并排除之后才能继续进行爬升。
    4 爬升完成,定位预埋件露出模板下口后,安装新的挂钩连接座,并及时将导向杆上部的挂钩可调支座同挂钩连接座连接。操作人员站在吊平台中部安装防坠挂钩及导向滑轮,并及时拆除下层挂钩连接座、防坠挂钩及导向滑轮。

8.3 钢筋工程


8.3.1 钢筋工程的原材料、加工、连接、安装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有关规定。

8.3.2 安装模板前宜在下层结构表面弹出对拉螺栓、预埋承载螺栓套管或锥形承载接头位置线,避免竖向钢筋同对拉螺栓、预埋承载螺栓套管或锥形承载接头位置相碰;竖向钢筋密集的工程,上述位置与钢筋相碰时,应对钢筋位置进行调整。

8.3.3 采用千斤顶和提升架的爬模装置,绑扎钢筋时,千斤顶的支承杆应支承在混凝土结构上,当钢筋与支承杆相碰时,钢筋应及时调整水平筋位置。

8.3.4 每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表面以上应有2~4道绑扎好的水平钢筋。

8.3.5 上层钢筋绑扎完成后,其上端应有临时固定措施。

8.3.6 墙内的承载螺栓套管或锥形承载接头、预埋铁件、预埋管线等应同钢筋绑扎同步完成。

8.4 混凝土工程


8.4.1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的有关规定。

8.4.2 混凝土浇筑宜采用布料机均匀布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并应变换浇筑方向,顺时针逆时针交错进行。

8.4.3 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捣棒碰撞承载螺栓套管或锥形承载接头等。

8.4.4 混凝土浇筑位置的操作平台应采取铺铁皮、设置铁簸箕等措施,防止下层混凝土表面受污染。

8.4.5 爬模装置爬升时,架体下端应设有滑轮,防止架体硬物划伤混凝土。

8.5 工程质量验收


8.5.1 爬模工程的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有关规定。

8.5.2 爬模施工工程混凝土结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8.5.2的规定。

表8.5.2 爬模施工工程混凝土结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8.5.2.jpg


9 安全规定


9.0.1 爬模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的有关规定。

9.0.2 爬模工程必须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且必须经专家论证。

9.0.3 爬模装置的安装、操作、拆除应在专业厂家指导下进行,专业操作人员应进行爬模施工安全、技术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9.0.4 爬模工程应设专职安全员,负责爬模施工的安全监控,并填写安全检查表。

9.0.5 操作平台上应在显著位置标明允许荷载值,设备、材料及人员等荷载应均匀分布,人员、物料不得超过允许荷载;爬模装置爬升时不得堆放钢筋等施工材料,非操作人员应撤离操作平台。

9.0.6 爬模施工临时用电线路架设及架体接地、避雷措施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的有关规定。

9.0.7 机械操作人员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的有关规定定期对机械、液压设备等进行检查、维修,确保使用安全。

9.0.8 操作平台上应按消防要求设置灭火器,施工消防供水系统应随爬模施工同步设置。在操作平台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应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护。

9.0.9 上、下操作平台均应满铺脚手板,脚手板铺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的有关规定;上架体、下架体全高范围及下端平台底部均应安装防护栏及安全网;下操作平台及下架体下端平台与结构表面之间应设置翻板和兜网。

9.0.10 对后退进行清理的外墙模板应及时恢复停放在原合模位置,并应临时拉结固定;架体爬升时,模板距结构表面不应大于300mm。

9.0.11 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浓雾、雷电等恶劣天气,停止爬模施工作业,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9.0.12 操作平台与地面之间应有可靠的通信联络。爬升和拆除过程中应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应实行统一指挥、规范指令。爬升和拆除指令只能由爬模总指挥一人下达,操作人员发现有不安全问题,应及时处理、排除并立即向总指挥反馈信息。

9.0.13 爬升前爬模总指挥应告知平台上所有操作人员,清除影响爬升的障碍物。

9.0.14 爬模操作平台上应有专人指挥起重机械和布料机,防止吊运的料斗、钢筋等碰撞爬模装置或操作人员。

9.0.15 爬模装置拆除时,参加拆除的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并扣好保险钩;每起吊一段模板或架体前,操作人员必须离开。

9.0.16 爬模施工现场必须有明显的安全标志,爬模安装、拆除时地面必须设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严禁非操作人员入内。


10 爬模装置维护与保养


10.0.1 爬升模板应做到每层清理、涂刷脱模剂,并对模板及相关部件进行检查、校正、紧固和修理,对丝杠、滑轮、滑道等部件进行注油润滑。

10.0.2 钢筋绑扎及预埋件的埋设不得影响模板的就位及固定;起重机械吊运物件时严禁碰撞爬模装置。

10.0.3 采用千斤顶的爬模装置,应确保支承杆的垂直、稳定和清洁,保证千斤顶、支承杆的正常工作。当支承杆上咬痕比较严重时,应更换新的支承杆。支承杆穿过楼板时,承载铸钢楔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混凝土浆液堵塞倒齿缝隙。

10.0.4 导轨和导向杆应保持清洁,去除粘结物,并涂抹润滑剂,保证导轨爬升顺畅、导向滑轮滚动灵活。

10.0.5 液压控制台、油缸、千斤顶、油管、阀门等液压系统应每月进行一次维护和保养,并做好记录。

10.0.6 爬模装置拆除和地面解体后,对模板、架体、提升架等部件应及时进行清理、涂刷防锈漆,对丝杠、滑轮、螺栓等清理后,应进行注油保护;所有拆除的大件应分类堆放、小件分类包装,集中待运。

10.0.7 因恶劣天气、故障等原因停工,复工前应进行全面检查,并应维护爬模装置和防护措施。

11 环保措施


11.0.1 模板宜选用钢模板或优质木(或竹)胶合板和木工字梁模板,提高周转使用次数,减少木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1.0.2 爬模装置应做到模数化、标准化,可在多项工程使用,减少能源消耗。

11.0.3 混凝土施工时,应采用低噪声环保型振捣器,以降低噪声污染。

11.0.4 操作平台上宜设置环保型厕所,并有专人负责清理,确保施工现场环境卫生。

11.0.5 清理施工垃圾时应使用容器吊运并及时清运,严禁凌空抛撒。

11.0.6 液压系统宜采用耐腐蚀、防老化、具备优良密封性能的油管,防止漏油造成环境污染。

11.0.7 模板表面宜选用无污染、环保型脱模剂。

附录A 爬模装置设计荷载标准值


A.0.1 爬模装置自重标准值(Gk)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

A.0.2 上操作平台施工荷载标准值(Fk1)应取4.0kN/㎡,下操作平台施工荷载标准值(Fk2)应取1.0kN/㎡。

A.0.3 吊平台施工荷载标准值(Fk3)应取1.0kN/㎡(不参与荷载效应组合,仅用于纵向连系梁设计)。

A.0.4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1.jpg

式中:βgz、μs、μz——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表7.5.1、表7.3.1和表7.2.1取值;
          υ0——应按表A.0.4的规定取值。

表A.0.4 风力等级
2.jpg


附录B 承载螺栓承载力计算


B.0.1 承载螺栓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jpg

B.0.2 承载螺栓与混凝土接触处的混凝土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当承载螺栓固定在墙体预留孔内时:

F≤2.8(a+h0)h0ƒt     (B.0.2-1)

    2)当承载螺栓与锥形承载接头连接时:

F≤2.8(d+s-30)(s-30)ƒt      (B.0.2-2)

式中:F——承载螺栓所承受的轴力(N);
          d——预埋件锚固板边长或直径(mm);
          a——承载螺栓的垫板尺寸(mm);
          s——锥形承载接头埋入长度(mm);
          h0——墙体的混凝土有效厚度(mm);
          ƒ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

B.0.3 承载螺栓与混凝土接触处的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F≤2.0a2ƒc     (B.0.3)

式中:F——承载螺栓所承受的轴力(N);
          a——承载螺栓的垫板尺寸(mm);
          ƒ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附录C 爬模工程垂直偏差测量记录表


表C 爬模工程垂直偏差测量记录表
1.jpg

附录D 爬模工程安全检查表


表D 工程层液压爬升模板安全检查表
1.jpg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4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
    5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
    6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 50113
    7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8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9 《碳素结构钢》GB/T 700
    10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3766
    11 《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GB/T 17656
    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1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
    1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
    15 《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JGJ 74
    16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17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
    18 《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JGJ 96
    19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
    20 《竹胶合板模板》JG/T 156

下载地址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